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科技讓天府森林糧庫建設更有底氣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6-14  
      郁郁蔥蔥的森林蘊藏著食物產出的巨大潛力。為高水平建設天府森林糧庫,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匯聚精兵強將,組建了木本油料、木本
       郁郁蔥蔥的森林蘊藏著食物產出的巨大潛力。為高水平建設天府森林糧庫,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匯聚精兵強將,組建了木本油料、木本糧食、森林蔬菜、森林藥材、林下經濟植物等多個領域的科研團隊,用悉心培育多年的科研成果托舉天府森林糧庫建設,為四川林草“兩業并舉、雙輪驅動”發展戰略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廣元昭化茯苓產業園

      傾力木本油料

      端穩四川“油瓶子”

      核桃、油茶、油橄欖、山桐子是四大木本油料樹種,因其生態與經濟的雙重價值,成為四川省林科院科研的焦點。

      為推動木本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四川省林科院成立了核桃、油茶、油橄欖、山桐子4個科研團隊,致力于樹種培育、種植與加工方面的研究。

      核桃科研團隊長期致力于核桃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良種選育、豐產栽培、病蟲防治、技術成果轉化等研究。團隊負責人李丕軍介紹,多年來,團隊深入四川的核桃適生區,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培訓,解決關鍵技術難題。選育的“鹽源早”成為四川省核桃主栽品種,創新的核桃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使畝產提高20%—40%。

      油茶科研團隊通過多年連續調查及測定各項指標,選育了7個油茶良種,其中“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53號”3個油茶良種填補了川西南山地適宜推廣油茶良種的空白,攻克了川北地區油茶適宜推廣品種不足的難題。

      “問需于農,科研才有更明確的方向。”油橄欖科研團隊負責人杜晉城介紹,團隊近年針對油橄欖產業發展瓶頸問題,開展了種質資源評價、雜交育種、良種選育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等工作,先后篩選優異種質資源40余份,深化扦插繁育技術,構建了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早實品種第三年開始投產,定植5年后單株最高產量達21.5公斤,畝產最高可達700公斤,達到原產地水平。

      “貴州、湖北、江西等省份多次到四川考察調研山桐子產業”。山桐子科研團隊負責人羅建勛介紹,目前團隊已收集評價山桐子種質資源450份,篩選優異種質15份,培育優良品種4個,創新山桐子油加工技術,全面提升了山桐子產業技術水平。

      深耕木本糧食

      豐富民眾“米袋子”

      作為重要的木本糧食樹種,華山松、錐栗、板栗不僅在生態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果實也富含豐富營養。針對這3個樹種,四川省林科院分別組建了科研團隊,通過多年耕耘,顯著提升了種植和利用水平,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

      四川華山松集中分布于秦巴山區、川西南山地及川西高山峽谷區。隨著華山松松子經濟價值的開發,華山松由單純的用材林樹種逐步向果用、果材兼用多用途樹種轉變。

      華山松科研團隊專注于涼山彝區華山松子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優樹選擇和壯苗繁育以及間伐對華山松結實能力影響等技術研究。通過分析不同種源華山松的結實性狀,團隊在會東縣篩選出6個優良單株,并開展華山松低效林改造技術研究,建立了2000余畝的華山松低效林改造示范基地,成功使松子產量平均每畝提高5公斤左右。

      錐栗被譽為“東方珍珠”。由森林培育、林木育種、森林保護專業人員組成的錐栗科研團隊,依托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等項目,開展了錐栗資源調查評價、優樹選擇、資源收集和育苗技術等研究,研究出錐栗種子處理和育苗方法。

      板栗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及耐寒耐貧瘠的特性,深受山區林農喜愛。板栗科研團隊針對鄉土板栗低質低效現狀,從良種改培、土壤改良、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等方面開展了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并通過連續多年的篩選,優選出鄉土板栗單株近200株。團隊還將重點開展良種選育,并建設種質資源收集圃,力爭在5年內收集保存100—150份川西南山地和秦巴山區優良鄉土板栗種質資源。

      專注森林蔬菜

      打造優質“菜籃子”

      多年來,四川省林科院專注于四川特色木本森林蔬菜筍用竹、花椒、香椿的研究與開發,不僅讓山野菜走上了餐桌,更將其培育成鄉村振興的亮點產業。

      竹子筍材皆用。目前,川中丘陵區麻竹筍用林、盆周山地鄉土中小徑筍用林面積400余萬畝,產值潛力120億元。

      四川省林科院筍用竹科研始于20世紀末。立足盆周山地豐富的林下筍竹資源,竹類科研團隊持續開展退化竹林復壯、竹筍采收與留養以及“林+竹+菌+菜”時空配植生產等技術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三等獎5項。同時,團隊承擔了現代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縣、現代竹產業園區、現代竹產業基地等建設規劃與設計10余項,舉辦技術推廣培訓30余場、培訓2000人次。

      花椒科研團隊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開展花椒種質資源收集與評價、良種選育與繁育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等工作,先后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培育出青花椒、紅花椒等良種、新品種10個。團隊還提出豐產栽培和低產園提質增效的關鍵技術,為花椒產業的標準化、園藝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香椿科研團隊先后開展了香椿優良資源調查、優樹選擇、苗木繁殖及良種選育等研究,收集全省優良香椿資源150余份。通過蔬菜香椿矮化密植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構建了蔬菜香椿高效培育技術體系。通過蔬菜香椿干制品加工、香椿粉加工、香椿醬、香椿茶等加工利用技術研究,推動了香椿高質化利用。

      潛心森林藥材

      升級綠色“藥鋪子”

      以林草資源為依托,四川省林科院成立了厚樸、黃柏、杜仲科研團隊。多年來,團隊深耕森林藥材科研,創新種植與加工技術,突破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中藥材產業的綠色發展。

      四川是道地藥材川樸和厚樸的核心產區,占全國種植面積超35%。厚樸科研團隊致力于解決四川厚樸培育技術落后、資源利用率低、產能過剩等問題,在厚樸定向培育管理和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提出了厚樸藥材品質等級分區理論,創新研制厚樸專用采收設備,優化采收和“發汗”工藝,有效提升厚樸酚含量25%—42.8%。

      針對制約國內川黃柏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川黃柏科研團隊在滎經縣開展川黃柏遺傳改良研究,成功選育出“川滎”川黃柏優良品種(川S-SV-PCH-003-2023),樹皮中鹽酸小檗堿含量較現有品種提高50%以上,造林8年平均單株樹皮產量達每株25公斤,采收周期由10年以上縮短至8年。同時建立川黃柏種苗生產基地面積200畝,推廣造林2.5萬余畝。研發的鹽酸小檗堿提取工藝,有效解決了目前工業化生產環評不達標、產品收率低等問題。

      杜仲是我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樹種,也是世界上極具發展潛力的優質天然橡膠資源和木本油料樹種。杜仲科研團隊從杜仲藥用開發利用角度,開展良種選育、苗木快繁、集約栽培以及杜仲飲片加工、定向利用培育等技術研究,杜仲矮化葉用定向培育技術有效破解了杜仲資源不足和產業發展等瓶頸問題。

      此外,四川省林科院還成立了羊肚菌團隊,致力于羊肚菌種質資源收集、選育、高效栽培和林下種植體系建立等科研工作,服務羊肚菌種植面積超16萬畝。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羊肚菌采收及烘干技術研究等科技成果獲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羊肚菌外援營養袋的發明開創了中國羊肚菌大田栽培的先河,推動了全國羊肚菌人工栽培產業的快速發展。(王意迦)

      (本文圖片均由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