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為底繪就鄉村振興新風景
——云南省推動林草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生長在滇南地區的思茅松,纖維長、細胞壁厚、吸液性能好,是國內外生產絨毛漿的絕佳原料。在近日舉辦的思茅松全產業鏈科技成果發布會上,發布了4項科技成果。該項成果突破了思茅松從種子到產品的系列關鍵技術,打開了以思茅松全產業鏈為主的現代林草產業發展空間,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云南省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全力推動林草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林草產業助農增收成效日益顯現。2023年,全省林草產業綜合產值4588.50億元,同比增長26.58%,帶動山區群眾持續增收,讓生態美起來、百姓富起來。
打好政策“組合拳”
綠色是云南省最鮮明的發展底色。云南省現有森林面積3.18億畝,坐擁“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美譽。
如何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近年來,云南省高度重視發揮林草生態優勢助農增收,多次召開會議對做大做強林草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促進林農增收、開展生態效益補償等工作作出部署,打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群眾在保護綠水青山中得到實惠。
彌勒市太平湖森林健康度假公園
發展林草促農增收。全省制定實施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等文件,提出了精準提升林草資源質量、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等19項具體任務。
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云南省出臺了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多元化補償等8個方面、24條具體舉措,發揮生態補償政策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作用。2021年以來,全省平均每年投入資金26.86億元,全面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等政策,全省117萬農戶獲益。每年安排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5.8億元,惠及約500萬農戶。
實施惠農舉措。幫助脫貧人口在家門口穩定就業,積極選聘生態護林員,2023年實聘18.3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78萬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推廣以工代賑,圍繞造林綠化、草原生態修復、荒漠化治理、濕地保護修復等重點工程,吸納農村勞動力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就近就地務工。2023年,全省林草項目以工代賑投資3.24億元,帶動1.02萬名群眾務工,發放勞務報酬6990萬元。
強化產業融合發展
金沙江畔,碩果累累。昭通市建成的6000畝野生天麻種質資源保護區,為天麻良種和當地萌發菌、蜜環菌優質“兩菌”選育提供了種質資源。同時,加快新建及提升改造現有當地“兩菌”廠,提高優質“兩菌”覆蓋率。2023年,全市9萬余畝天麻實現綜合產值90億元,帶動麻農人均增收5165元。
清泉汩汩、鼓聲綿綿,四季有花、推窗成景。坐落于青山綠水間的騰沖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在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中,變得更加亮麗。司莫拉佤族村因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成為“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動表達。2023年,司莫拉村共接待游客39.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00萬余元。
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云南省強化三產融合發展,充分釋放金山銀山潛力,開展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完善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林農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林農增收。同時,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建設,以林下中藥材、野生菌等為重點,推進仿野生種植、規模發展。全省林下經濟面積達5500萬畝,2023年產值超過500億元,成為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
紅河市龍韻養生谷
培育壯大經營主體。目前,全省林草產業企業達6741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9家、省級龍頭企業532家。云南省持續拓展林草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制定實施加快推進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發展若干措施,推動各地立足生態環境優勢,強化森林康養基地、森林鄉村等項目開發,鼓勵森林小鎮、森林鄉村、森林人家等區域申報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國家綠色旅游先行區,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2023年,全省生態旅游與森林康養產業產值超過450億元。
下一步,云南省將聚焦推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小品種大產業”培育工程,做大林草資源經濟,充分挖掘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潛力,創新“森林經營+產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促進林產增值、林區發展、林農增收,切實將林草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楊劼)
(云南省林草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