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圍繞“戰太行、綠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目標,抓住荒山綠化不放松,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把昔日荒涼的太行山逐步建成了綠水青山和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針對淺山丘陵區特別是石灰巖區域干旱少雨、土壤貧瘠、造林難度大、造林成活率低的實際,邢臺縣退休職工郝景香經過反復試驗,在原有容器苗造林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創新,創造了“郝氏造林法”抗旱造林新技術,解決了太行山石質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問題,有效縫合了太行山綠化斷帶,做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成為加快干旱石質山區綠化的一種先進造林模式。
“郝氏造林法”概括起來就是: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
套塑料袋就是育苗時在容器苗營養缽的外面,再套上一個大的塑料袋,裝入栽植土,澆入一定量的水,使其根部進入一個更大的保濕容器中,袋中的土量和水分能保證苗木存活和較長時間地生長。
埋玉米軸就是在容器苗營養缽下部四周,填埋充分吸水的玉米軸,利用玉米軸水多吸水、干旱放水的水分緩釋保墑機理,保證苗木栽植后存活和當年的生長。
壓石板片就是苗木栽好后,為保墑防止水分蒸發,就地取材,選用石板片(塊)對苗木栽植坑進行覆蓋,在苗木周圍將樹坑壓嚴,并使石板片外高里低,以利蓄水保墑。
靠育林板就是苗木栽植后在苗木的山坡外沿圍靠育林板,起到防風、防火、固水、固土的作用。
同時,“郝氏造林法”在樹種選擇上,改變過去側柏單一樹種造林,增加黃櫨、黃連木、山桃、山杏、五角楓等彩葉樹種混交,著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的“七彩”太行山。
“郝氏造林法”易操作、成本低、保成活,可復制可推廣,已成為省級標準,在太行山、燕山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
河北省通過推廣“郝氏造林法”,加快推進太行山造林綠化,成效顯著。30多年來,河北省累計增加太行山造林綠化面積1000萬畝以上,太行山區森林覆蓋率由13.1%提升至30%。特別是邢臺市已通過“郝氏造林法”完成造林30多萬畝,造林成活率超過95%,目前全市山區有林地面積達到344萬畝,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9%,其中深山區超過80%。(游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