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城市試點實施方案獲得省政府批復,標志為期三年的長春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也意味著我市正式開啟了“水生態文明時代”。那么,“水生態文明時代”究竟什么樣?我市是否已經做足了準備?日前,長春市水資源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曹成立就此做了解讀。
曹成立表示, 2013年1月,國家水利部啟動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在各流域范圍內選擇一批代表性城市,探索符合我國水資源、水生態條件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模式,通過樹立典型發揮示范帶動效應。長期以來,我市一直重視水資源、水生態管理,但仍沒有改變區域缺水的困境,未能遏制水生態持續惡化趨勢,迫切需要尋求一種有別于傳統水資源、水生態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恰好提供了建設平臺。
本次試點范圍為長春市市區(南關區、朝陽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凈月高新區、汽開區、經開區、高新區、蓮花山度假區),面積為3112平方公里,并輻射至新立城水庫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和石頭口門水庫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在實施過程中,我市將著力打造“一軸引領、兩帶呼應、五源共濟、十區協同”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總體布局。
“一軸引領”——建設“伊通河”干流水生態綠廊,強化輻射帶動功能。伊通河干流是綠色生態城市中的主軸線,貫穿我市南北,是我市清水水流、環境容量以及生態資源的來源。構建生態主軸,就是加強干流綜合整治,強化生態輻射帶動效應,挖掘母親河文化底蘊,構建未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架構。
“兩帶呼應”—— 打造以新立湖與北湖為核心的南北濕地群落,形成南北互動、兩帶呼應的生態聯動整體發展態勢。建成集凈化水質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功能、調節徑流控制洪水功能、休閑旅游功能、科研文化價值于一體的濕地示范區,優化城市濕地格局,彰顯長春市濕地特色文化。
“五源共濟”——加強水源保護,對重要水源地通過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保障飲用水水質。推進中部供水長春干線工程,把松花江水再引入長春,保障飲用水水量。貫徹“節水優先”方針,減少供水管網漏損,不斷提高市民節水意識。
“十區協同”——十區共同發力,步調一致,共同推動長春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曹成立說,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期,我市計劃在六個方面取得突破。水資源方面,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升級供水管網改造,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水環境方面,健全水資源保護體系,擴大截污減排輻射范圍,改善水功能區水質,使市區飲用水源水質全面穩定達標;水生態方面,修復以伊通河為主軸的串湖、北湖、新立湖等濕地水生態系統,優化生態整體格局,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水安全方面,完善長春市中心城區伊通河綜合治理任務,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完成城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水文化方面,開展長春市涉水歷史遺跡保護、水文化資源普查、水景觀設施建設和景觀品質提升工程,使水生態文明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據曹成立介紹,我市將重點打造節水示范工程、供水示范工程、截污減排示范工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水源地保護示范工程、水利信息化建設示范工程、城市防洪示范工程、水文化建設示范工程等8項示范工程。具體是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長春干線工程、吉林農業大學節水示范工程、長春市城市水資源實時監控與水資源優化調度系統工程、新立城水庫中上游樂山鎮生態農業工程、新立城水庫和石頭口門水庫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北郊污水處理廠擴建及其配套的截流干管工程、北湖國家濕地公園續建工程、伊通河中心城區南段和永春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