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國宣傳的主題是“綠化荒漠、守護家園”,旨在凝心聚力,營造全國動員、全民動手防治荒漠化的濃厚氛圍,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國最嚴重的生態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相繼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防沙治沙,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防治道路。近年來,加強了《防沙治沙法》的監督執行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的考核,批復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啟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加強了三北防護林體系、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加大了財政投入等政策支持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治理機制。過去5年,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實現了沙化面積和沙化程度的“雙減少”,極大地改善了生態和民生,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問題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我國現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國沙化土地面積173.1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03%,在我國北方形成了一條綿延數千公里的風沙帶,其中80%以上分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源區和路徑區,是生態最為脆弱和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也是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受影響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還多,超過4億人。如今,綠色和生態已成為幸福生活的重要標志,人民群眾期盼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宜居。加強防沙治沙,改善沙區生態,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難點和重點,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也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防治荒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到2020年,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林業部門作為荒漠化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部門,將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來看待荒漠化防治問題,把防治荒漠化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讓荒漠化防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彩,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助力。
推進荒漠化防治,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要始終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主要目標,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原則,注重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狠抓改革創新,完善政策措施,強化依法防治,確保2016—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一要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持保護優先,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落實沙區植被生態保護紅線,實行用途管制。在沙區內嚴格禁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采、濫開發,濫用水資源,嚴格保護沙區森林植被。重點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地區防沙治沙,增加沿線林草植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屏障。抓好現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著力建立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國家沙漠公園。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實施一批治沙工程,集中治理并改善重點區域生態狀況。
二要深化改革創新。研究建立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繼續增加荒漠化防治資金投入;研究建立荒漠生態補償政策,對因保護沙區生態而喪失發展機會的,進行合理的經濟補償,調節沙區生態保護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完善金融扶持和稅收減免政策,研究建立防沙治沙獎勵補助政策,實行以獎代投。
三要堅持依法治沙。進一步貫徹落實《防沙治沙法》,強化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法律責任。加強普法宣傳,傳播法律知識,增強全社會防沙治沙法治意識。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沙區生態的行為“零容忍”,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獎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沙區植被保護紅線、沙區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為加強防沙治沙和保護沙區生態提供可靠保證。
四要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科學制定荒漠化公約國家行動方案,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完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實施中國技術和經驗“走出去”項目,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和周邊國家境外沙源治理,加強與非洲和阿拉伯國家防治荒漠化技術合作,彰顯我負責任大國形象。
(作者為國家林業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