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仇保興:發展海綿城市 解決水浸難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23  

        “廣東應該率先實現低碳文明發展。”隨著低碳城論壇召開,綠色發展、低碳轉型成為熱門話題,17日,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接受專訪,在仇保興看來,深圳在綠色建筑和綠色產業發展方面已率先發力,未來廣東省特別是深圳的低碳轉型發展值得期待。而思維轉變成為轉型路徑中的關鍵,政府需在城市綠色治理中變得更加“聰明”,改變以往大工程模式,調動每一個微觀個體參與節能減排。

        此外,對于樓盤開發中的綠色建筑熱潮,仇保興提出,目前一些建筑開發商出現兩極誤區,一是打著綠色旗號增加樓盤知名度的“偽綠色”,另一個則是走入“綠色誤區”,以全封閉、恒溫恒濕等設備增加高昂的建筑成本。“用高碳的手段來講綠色本身就不綠色。”

        談綠色轉型

        深圳綠色建筑與綠色產業具備先發態勢

        17日的主題演講環節,深圳市長許勤向與會者詳細解讀了深圳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在專訪中,仇保興對廣東省特別是深圳的低碳發展頗為關注,他對綠色建筑和節水減排等領域的數據娓娓道來的同時,對廣東特別是深圳的低碳轉型發展充滿期待。

        “廣東應該率先實現低碳文明發展。”仇保興認為,廣東省具有優越的天然條件,應在低碳轉型發展中發揮好優勢。特別是年輕的特區深圳,這座城市的綠色轉型正在“進行時”。

        在仇保興看來,深圳綠色轉型發展具備三大優勢:首先是綠色建筑的發展,他了解到,全省約八成綠色建筑坐落于深圳,深圳已經無愧于綠色建筑之都的稱號。其次是綠色產業,目前深圳大量創新企業都為輕型產業。再次,不同于北京和上海,深圳獨特的多組團城市框架,讓城市與山體河流融為一體,為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基礎。

        數據顯示,近年來深圳的確正在加速邁進“綠色時代”。截至2014年底,深圳市已有208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總建筑面積超過2100萬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94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建筑面積988萬平方米;有19個項目獲得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6個項目獲得深圳市鉑金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3個項目獲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一等獎。

        談城市治水

        打通城市“毛細血管”讓每個家庭參與節水

        不過,廣東尤其是深圳在綠色先行發展之路上也充滿挑戰,仇保興認為,其中思維的轉變至關重要。

        2015年深圳兩會期間,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多次提到深圳城市內澇的治理問題。城市治水的新概念“海綿城市”也被仇保興著重提出。

        “我們未來的一個挑戰就是城市水的短缺、水生態的破壞,以及城市的內澇越來越嚴重。”仇保興認為,城市的水問題,要靠城市自身去解決。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