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完成城鎮化進程,但實際判斷在2030年將達到非常穩定的狀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城鎮化進程只有一次,中國正好幸運地趕上了歷史潮流唯一的一次。歐美講低碳的時候城鎮化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可發揮利用的空間已經很小,而我們正處在低碳理念和城鎮化的交叉口,可以系統性地思維,共生共融,更好地完成世界獨特的城鎮化轉型。
中國正處在產業轉型和城鎮化的交叉口
在第三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深圳市建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青關于“生態文明環境下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思考”做出了精彩、深入的主題演講。她指出:“我們現在的城市太多的是物的功能,但城市的最高功能是有文化的功能。我們要解決什么?恢復母親般養育生命的功能,要回歸低碳城市。生態城市本質上是一個矛盾的,現在是自然系統,實際上是要用現代科技文明再造這樣的一個平衡,陰和陽之間的平衡。”
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而這次將發生在中國,中國即將完成城市化進程。英國在1860年城鎮化率達到52%,而中國是2012年,英國講低碳是城鎮化70%以后。葉青強調:“我們將采取措施使得建筑和碳排放的增長率大大低于工業的增長率。13億中國人,城鎮化的進程和過去是不一樣的,當前,中國的城鎮化的人口總量相當于在中國大地上,從農村到城市,城市到郊區翻了兩倍,在和平進程中走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道路,這就決定我們所走的路徑是不一樣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會被放在低碳核心,而不僅僅是工業的生產方式,我們要跨過去,利用科技進步的機會系統性地思維,共生共融,互聯網本身就是萬物互聯,要從“大”改為“微”,從認識論加上現在的方法論,中國城鎮化的階段化進程將是世界獨特的。
城市生態宜居指數看城市發展路徑
這5年多來,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立的研究小組一直持續的對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跟蹤,生態宜居發展的指數評估(優地指數),每年都發布白皮書,該方法是通過過程和結果兩個維度,四個象限的指標體系進行評估。對被評估城市多年的研究,在案例城市中逐步應用。前面兩位數是結果類,講成效,后面兩位數是過程類,說明結果。就會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提升型)和第四象限(本底型)是相對較好的,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反映的是起步、發展的過程。在整個中國的城市發展當中,2011年72%的被評城市屬于起步型,到2015年就起步型城市下降到約一半左右,所有的評估數據均來自公開的年鑒數據,保持了公正性。從珠三角城市群的9個城市評估結果來看,持續向生態環境好的方向靠近,到2015年的時候基本上全部集中在第一和第四象限,而廣州和深圳、珠海都是在全國名列前茅,珠三角城市群的9個城市均在被評城市(287個地級市)的前70位。
葉青表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不僅跟綠色建筑相關,與綠色交通、能源等也是有緊密聯系的。綠色產業不但不耗成本的,還可以產生效益。珠三角城市群的綠道,已經在國內處于典型示范,但是這個綠道是跟人行的綠道還是有所不同,不僅僅是道路的道,而是道理的道,道行的道,如果可以把這個破碎化城市空間的綠地連起來,包括高速公路上的生態通廊,把它們連接起來,其發揮的作用就會更大。”
轉變思維方式走向結果管理
在演講中,葉青把關注的重心放在方向和思維方式上。她提出:“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互聯網思維的自我救贖,城市讓人幸福,但是這個幸福代表房子、代表錢,我們離不開經濟,但一家人在一起有文化,這才是所有核心的功能。我們從兩元結構到共融,就是混合。另外最重要的是互聯技術帶給我們過程控制走向了結果管理。”
過去我們會用對建設的設計、材料、施工、驗收來控制它是不是節能建筑、是不是綠色建筑?其實現在我們有結果的大量的實時監測可以找出能耗定額,隨后制定限額,最后開始產生交易,靠什么來進行關聯?在行政的組團、壁壘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采用資源、交易規模連,例如垃圾焚燒廠與其他城市污染的關系,可以采取交易的方式來談判,就會比其他的方式更容易,所以政府的管控對城市管理的打通是最需要從源頭開始的,是可以跨行政區域的,轉變理念。
過去強調有多少面積做綠化率?舉個例子,在地鐵上面是草地還是森林,它的釋氧量、二氧化碳的吸附量都不一樣,它的效率其實體現在綠容率,日本科學家研究了綠視率,人在一天所看到的綠色,大于25%將會使心情愉悅,小于15%將會誘發精神疾病,這就是為什么城市抑郁癥患者比較多。基于此,我們將考慮讓綠地進入社區,進入通道,進入人的生活。怎么樣的開發、怎么樣的投資就會有怎么樣的技術措施,這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之前傳統的規劃是基于計劃經濟的思路,而市場土地是面向市場的,就需要轉型。另外智慧運營的數據、手段將使得開發模式變得有所不同。
深圳國際低碳城從2013年起,最開始是180天建成的,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既是設計團隊之一,也是低碳城的運營團隊。在設計之初進行了生態診斷,摸清生態本底和環境容量,然后再考慮融合政府投入的項目,包括人為開發活動等。未來,葉青承諾深圳建科院將會拿出更多、更好的案例,包括東莞、洛陽、安順、荊門的城市生態規劃提升等等,將城市規劃設計和國家民族的戰略融合到一起,并呼吁政府決策要將綠色低碳融入城市建設,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