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德國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穩居世界第2位。
中國是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自然和文化遺產都具有全球價值,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價值就獲得了“全球認證”,相關的旅游區就有望成為世界級的名勝。適當開發利用世界遺產的優勢資源去發展旅游經濟,這是世界遺產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做法。國內外游客的紛至沓來,能夠使世界遺產的精神內涵得到更廣泛傳播。同時,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也使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研究,獲得更好的外部環境。此次聯合申報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和貴州遵義海龍屯,是“土司”的行政與生活中心聚落遺存。相對而言,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比較滯后。落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利于世界遺產的保護,如果通過發展旅游業,改善當地的經濟社會面貌,對于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研究,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當然,設立世界遺產名錄的目的,首先是保護那些珍貴的、具有全球價值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通過挖掘研究,使蘊含其中的珍貴價值得到傳播和傳承,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服務。發展旅游業,挖掘世界遺產的商業價值,都不能損害這個首要目的。也就是說,對于寶貴的世界遺產,既要開發,更要保護。然而,在商業開發上,大多數地方都不遺余力,但在保護工作上,有些地方的做法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開發過度、保護不夠的局面。個別世界遺產項目還因為過度商業開發破壞文物價值,被相關組織“黃牌警告”。
申報世界遺產,從一開始就要擺正心態,著眼于世界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傳承。此次“土司遺址”申報,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歷史上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更重要的是,土司遺址展現了中央政權與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方面的人類價值觀交流。在歷史和文化層面上,這些遺址都具有寶貴的價值。
然而,與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相比較,一些人對于土司遺址蘊含的商業價值以及市場開發前景顯然抱有更為濃厚的興趣。但問題在于,土司遺址是發掘出來的土遺址,非常脆弱,不易保護。申遺成功之后,立即大干快上,吸引大批游客來發展旅游業并不現實。如果沒有嚴格的監測管理,那么巨大的游客規模、過度的商業開發,將不可避免地破壞遺址原貌,甚至有可能加快遺址的實物的消失。這樣的后果,無疑與申報世界遺產的初衷背道而馳。
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越來越多,這一方面代表著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責任。對于這些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加強保護、適度開發,有助于為人類文明守住根基、增添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