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PPP模式對綠化苗木銷售有何影響?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3  

        國內排名前幾十名的大型園林企業,如東方園林、棕櫚園林、普邦園林、嶺南園林等,每年承建上千億元的市政和房地產綠化工程。在施工建設中,他們通過苗木經紀人,從成千上萬的種植農戶手中采購大量的綠化苗用于園林建設,對工程苗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從2014年年底開始,知名園林企業紛紛開啟了從BT到PPP的建設模式轉型。這對綠化苗木的市場銷售會有什么影響呢?

        何謂BT模式?BT為英語“Build-Transfer”的首字母縮寫,也就是“建設-移交”。舉例說明,政府要建市政公園,會通過招投標或議標,讓園林企業去建,建完驗收合格后,政府就得付錢,然后雙方一拍兩散。這種模式就像我們雇人自建住房一樣簡單。

        PPP則為英語“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首字母縮寫,也稱3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按照這個廣義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過程中,讓非公共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舉例說明,政府要建市政公園,但又不想掏錢;他們會找來園林企業和投資方,讓他們去建,建完之后讓他們通過經營活動來獲得回報,比如說發展旅游業、出租商業地產,直到合同期滿為止。這種模式就像我們地方招商引資發展旅游一樣,只出土地。

        “化解地方政府資金短缺饑渴癥,PPP融資模式受青睞。”曾有媒體如此報道。自去年10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包括“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內的使社會投資和民間資本能夠平等參與投資的具體措施以來,PPP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為什么會存在從BT模式到PPP模式的轉型呢?歸納起來有幾個原因:房地產減速,地方政府通過賣土地賺錢越來越難,地主家也沒有余糧;政府作為市政園林的老板,沒有精力和能力去開展后續的經營管理活動;園林公司通過BT模式承建市政綠化公共項目,經常被政府拖欠工程款,一欠就是多年要不回來;政府投資下降、園林企業沒工程做,苗農積壓的工程苗賣不出去。

        不難看出,因為政府資金相對緊張,導致公共項目建設各方均受影響。

        為了扭轉這個困局,就得找投資方來投錢建設公共園林綠化,投資方出錢,園林公司出力,政府出地,苗農出苗。投資方是誰?就是民間資本。也就是說,老板由政府變成民間投資者了。民間投資、社會資本的出現,對綠化苗木的影響顯而易見,值得關注。

        最明顯的,就是價格動輒數十萬元的名貴古樹銷售會面臨較大壓力,因為“東家”變得更加務實了;大規格的工程苗尤其是20厘米以上的、價格上萬元的工程苗銷量也會受到擠壓。

        綜合最近兩年來苗木市場行情趨勢,業內人士預計,8厘米-12厘米的中等規格工程苗,售價在1000元-2000元,性價比更高,會被青睞;3厘米-5厘米的小規格容器苗,售價在200元-400元,一年四季均可移植,也將迎來春天;觀賞價值比較高的品種,比如多花喬灌木,因為能夠結合旅游休閑項目,特別迎合投資者的實際需求。

        總而言之,隨著PPP模式流行,苗木行業將更加務實。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