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一帶一路”戰略林業能做什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0  

        在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行動中,林業能做什么?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近日刊文《林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大有可為》,建議成立“一帶一路”林業投資貿易促進會,開設“一帶一路”林業生態文明論壇,打造西部綠色長城。

        據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月華介紹,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新時代絲綢之路涉及的多是發展中國家,要和平、要安全、要發展、要就業、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林業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順應國家大戰略,科學定位與合理站位,需要認真思考、統籌謀劃、積極行動。

        文中給出三條具體建議:

        一是成立“一帶一路”林業投資貿易促進會,推動對外林業投資與林產品貿易。

        近年來,我國林產品貿易發展勢頭很好。2013年我國林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285.43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6.55%,其中木質林產品為894.29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69.57%。在貿易總額中,出口貿易總額為644.55億美元,進口貿易總額為640.88億美元,貿易順差為3.67億美元。林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潛力股,成立“一帶一路”林業投資貿易促進會,可積極推動林業對外投資與林產品貿易。要及時適應國內經濟新常態,適時抓住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憑借構建大消費、大市場的“大國經濟效應”,發揮林業的優勢和潛力,調整投資方向,緩解國內經濟增長壓力,積極推動國際林產品貿易與林業投資,從而達到調結構、保增長、促生態、穩民生的效果。同時,我國企業境外從事森林培育及相關業務時,應遵守相關國際公約、協議及法律法規,按照境外企業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開展造林、營林生產活動,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注重參與式管理,適當為周邊地區的居民提供就業及培訓服務,建立與社區的協商機制,加強民心溝通,為林業生產與貿易合作更快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開設“一帶一路”林業生態文明論壇,加強國際對話,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擴大共識與增進友誼。

        面對生態危機與環境壓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已成為當前重要的價值觀,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在世界很多國家已形成共識。開設“一帶一路”林業生態文明論壇,在此平臺上構建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增強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明,宣傳生態典型,加強“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際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合作,加強生態文化及其理念的交流,推進科學技術合作,共同應對國際生態危機。這些無疑會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感情和共識,從而為落實國家大戰略、大規劃提供有利條件。

        三是打造西部綠色長城,以我國西部9省(區、市)和中亞西亞東歐為基礎紐帶,共建“一帶一路”生態建設協作伙伴關系,加強區域協作。

        西部9省份的陸地總面積占全國的44%、林地面積占35%,森林面積約780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平均18.31%,不及全國平均水平。森林蓄積量9省份合計50.25億立方米,占全國的33%,森林資源增長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有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西部9省份涵蓋了其中的11個,涉及306個縣(區)。抓住機遇,加強合作,發揮林業生態功能,履行林業偉大使命,在北方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帶)、南方綠色長城(南方沿海防護林帶)基礎上,充分利用亞歐會議(ASEM)、歐亞經濟論壇等平臺,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框架、《關于林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基礎上,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創造生態需求,促進投資和就業,打造西部綠色長城。構建包括我國中西部、西南部在內,延伸到中亞、南亞、西亞及東歐的綠色長廊,讓“一帶一路”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綠色之路、美麗之路、幸福之路。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