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京城雨水充沛。記者26日從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了解到,市屬公園今年開展的雨洪集水改造項目開始發揮“海綿吸水”的作用,僅香山公園今年雨水保有量就將相當于公園內靜翠湖的10倍,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的“飛瀑流泉”時隔40年重現。
修人工湖收集雨水
近期去北京植物園的游客可以在櫻桃溝木棧道旁看到“飛瀑流泉”。這一處京城著名景點因地下水超采一度中斷了40年。
據介紹,近期的降水使北京植物園收集了約3萬立方米的雨水。站在西山的香爐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碧水三疊的形狀。人工湖總面積約為6公頃,蓄水達10多萬立方米。這些要歸功于市屬公園開展的“海綿公園”建設。北京植物園修建了7個人工湖用來收集雨洪水,對櫻桃溝水庫大壩進行了修補,在植物園多處區域更換了透水鋪裝,設置雨水收集池、建設下凹式綠地,盡可能涵養水源,收集雨水。
年底完成12項節水改造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底,市屬公園將完成12項節水節能改造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雨水及地表水收集利用。根據北京市科委和市公園管理中心指導,香山公園實施了雨水及地表水收集利用技術示范景觀展示及恢復工程,這是北京市首次在山林公園實施該工程。
預計,設備全部到位,運作成熟以后,雨水收集規模約為1500立方米,預計全年可收集雨水量為7.7萬立方米。全年收集的雨水可以同時提供香山公園6萬平米綠化全年用水、供給1個采用雨水沖廁的衛生間全年用水、花卉班全年一半時間的生產用水,總體雨水保有量相當于香山公園內面積最大的水體靜翠湖的10倍容量。
鏈接
集雨辦法還有哪些?
北海公園的團城從地面到地下有著一套完整古法的集水系統,由地表梯形磚、土壤層和滲排涵洞組成。團城總面積為5760平米,除了承光殿、古樹,還有將近4000平米地面均由倒梯字形青磚鋪筑而成,青磚本身透水性強,加之形狀為梯形,就像一個微型水庫,磚與磚之間縫隙較大,雨水能迅速滲入土壤。
天壇公園是北京市區最大的一片綠地,保有樹木6萬余株,植被面積180公頃,綠化率高達90%。園內大片的林地和植被區域形成植物的龐大根系,每到夏季降水集中期,整個壇域如同一塊巨大的“海綿”,各種根系的植物牢牢鎖住土壤中的水分,快速吸收降水。2012年,公園完成園內道路改造,將水泥路、柏油路重新恢復為原有的方城磚路面,做到“修舊如故”,讓路面具有一定的滲水性。同時,改造后的路面稍高于周邊的植被區域,讓路面的雨水很快流入兩邊的土壤,滋養草坪和樹木,最大限度減少降水的流失和蒸發。
景山公園山體裝有滲透匯水裝置,為加快雨水在坡地的滲透性,減小徑流,在山頂根據山體的坡度設置區域內的滲透裝置。滲透裝置采用擬魚鱗溝的原理設計,直徑10cm,長度60cm,四周壁上帶小孔,內置陶礫,能夠將降水加速導入地層土壤,收集蓄存,并在周圍土壤中加入保水劑,增加土壤的吸水、儲水能力。當雨水或其他降水過大時,滲透裝置和地被植物可以減緩水流沖速,將大部分水流存于土壤中。
什么是“海綿城市”?
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海綿城市”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