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后,京、津、冀三地迅速分別出臺《貫徹意見》。中央《規劃綱要》和北京市《貫徹意見》都把生態環境保護列入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7月21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未來幾年,全市將在綠隔建設、中心區綠化、大尺度城市森林建設、新城城鎮綠化和山區生態功能提升5個方面率先實現突破。
北京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60%,森林覆蓋率達到4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5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介紹,近年來,園林綠化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生態建設協同發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結合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平原造林等重點工程,優先利用拆遷騰退地實施規劃建綠,對于全市特別是城鄉接合部地區抑制違法建設、調整低端產業、疏解人口、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落實兩個文件精神,市園林綠化局將在五個方面實現率先突破:
突破一,一綠建成、二綠建好,騰退土地更多用于綠化。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綠化任務13.6萬畝,其中一道綠隔3萬畝、二道綠隔10.6萬畝。持續推進一道綠隔郊野公園建設,實現“一環、六區、百園”的目標。根據《貫徹意見》中提出的“一綠建成、全面實現城市化,二綠建好、加快城鄉一體化”要求,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將積極協同相關部門和區縣,把綠隔地區騰退的建設用地更多地用于擴大綠色空間規模。圍繞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產業,目前各區縣正在積極行動,努力推動拆遷還綠。
突破二,規劃建綠、多元增綠,讓更多市民就近享有公園綠地。力爭到2020年,北京市新增城市綠地2300公頃。結合全市環境綜合整治和棚戶區、危舊房改造,整合現狀土地資源,力爭將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產業后騰退的土地更多地用于園林綠化建設。加快城市拆遷騰退地和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的利用,到2020年,建設小微型綠地300處、面積200公頃。利用屋頂、墻體、橋體、欄桿、護網開展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所有新建改造綠地都必須提升集雨節水功能,結合較低洼綠地建設70余處雨洪調蓄型綠地。大力推進“增彩延綠”工程,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努力打造以市級綠道為骨干、區級綠道為支撐、社區綠道為補充的健康綠道網絡體系。力爭2017年前,完成1000公里市級綠道建設;2020年以前完成全部區級綠道建設,完善全市健康綠道體系。
突破三,集中連片、提升景觀,建設大尺度城市森林。從2012年開始,北京市實施了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目前已累計造林103萬畝,環城形成萬畝以上大型森林區域30多處。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北京將繼續推進平原地區造林綠化建設,到2020年新增林木綠地38萬畝,使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對平原地區資源基礎較好、區位重要、成帶連片的城市森林,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提升生態景觀,建設開敞型郊野森林公園,重點建設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等30處。通過進一步增加森林濕地面積,全面落實平原地區“兩環、三帶、九楔、多廊”規劃布局,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區森林景觀體系。
突破四,綠色宜居、各有特色,打造高水平園林化城鎮。按照《貫徹意見》中“統籌構建功能分工合理的城鎮體系”的要求,將加快推進小城鎮“一鎮一園”建設,合理布局不同規模、功能互補的公園綠地,構建“一鎮一園林,一鎮一特色”的集約型綠色生態城鎮。將建成1000多個綠色村莊。充分利用邊角地、農村溝路河渠村邊“五邊”和村民庭院增綠,2020年實現此類綠化3萬畝。
突破五,加強撫育、提質增效,讓山區森林發揮更大生態效益。北京市有林地面積1600多萬畝,其中1300多萬畝在山區。全市將全面落實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2020年以前完成荒山綠化20萬畝,基本實現山區全部綠化。加大森林經營力度,通過低效林改造、森林健康經營、彩葉造林等工程項目,完成480萬畝中幼林撫育任務,建設50處森林健康經營項目多功能示范區,增強森林碳匯功能。全面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對主要分布在門頭溝、房山等5個區縣的10萬畝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恢復生態植被。集成利用淺山區資源優勢,建設淺山森林游憩帶,連通林道、綠道網絡,拓展市民森林體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