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林地有限、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的少林國家。據調查統計,全國林業用地面積為31046萬公頃,僅占國土面積的27%。新中國成立以來,植樹造林、保護培育森林取得了重大成就,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森林蓄積量增至153.37億立方米。但是,森林覆蓋率僅為國土面積的21.63%,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別只有世界人均的1/4和1/7,同時,森林質量不高、功能效益低下的問題較為突出。從總體上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生態產品短缺、風沙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林業生態建設的現狀,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難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當務之急,就是要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措施,推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適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一、要高度重視林業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著力夯實建設生態文明的自然生態基礎
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論述,生態系統是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內的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自然系統。地球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海洋、森林、濕地三大生態系統所構成,起著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并提供大量生物資源,為人類的生存發展營造良好條件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決定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優劣,擔負著保障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保護生物多樣性、構造和維護適宜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生存繁衍的自然環境的重任。
第一,森林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功能,是防御和減免自然災害的重要生態屏障。據調查測算,我國現有森林年涵養水源量達5807億多立方米,固定土壤量近82億立方米,保肥量4.3億噸,防風固沙面積擴及“三北”廣大地域,有效地減免了許多地區的水土流失、風沙水旱等自然災害。
第二,森林具有固碳、放氧、吸附塵霾、凈化空氣和水質、降低噪音等環境保護功能。我國現有森林植被總生物量為170多億噸,總碳儲量為84.27億噸,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4.5億噸,吸收污染物量0.38億噸,吸附塵霾量58.45億噸,有效地減少了大氣污染造成的危害。
第三,森林具有綠化美化自然環境、打造綠色秀麗自然景觀的功能。我國森林不僅綠化了廣大丘陵山區、荒漠地帶和眾多的鄉村城鎮,而且還造就了大量形態各異、風景秀麗的森林景觀。迄今為止,全國林區已建各類森林公園1771處,自然風景資源面積達2億多畝。同時,還有不少著名的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自然歷史遺產,如黃山、泰山、峨眉山、廬山、武夷山、張家界、九寨溝、長白山、秦嶺、天山等,都坐落在國有林區。森林是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美麗中國的自然資源,也是發展生態文化的綠色寶庫。
第四,森林具有維護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特有功能。我國森林分布區域橫跨從熱帶至寒溫多個氣候帶,自然地理環境類型繁多,適宜眾多物種生存繁衍,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據調查統計,分布在全國廣大林區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野生動物有2565多種,高等植物約有3萬多種,分別占全國的90%和60%以上,在世界所占比也分別達10%和12%。同時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也不少,國家明令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300余種、珍貴樹種132種,以及多種其他珍稀瀕危植物。森林植被、土壤環境還孕育著多種多樣的昆蟲和微生物。森林地帶的生物多樣性是陸地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培育和保護好森林,對維護和保持陸地生物多樣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森林所具有的上述四大功能表明,森林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自然生態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生態文明也將黯然失色。全面推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建設良好的自然生態,是保障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因而,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并列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切實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