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四川省:力爭2020年實現森林覆蓋率達37%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10  

        四川林業資源及效益監測評價報告6日發布,省林業廳稱,截至2014年底,全省林地面積2401.85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9.42%,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等都較上年增加。報告顯示,我省現代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區域特色更加鮮明,基本形成川南竹產業、川東北特色經濟林產業、川西生態旅游產業集群,各類經濟林總產量達到660萬噸,創歷史新高。

        四川:裸子植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省林業廳在全省系統設置了1萬多個固定樣地,監測森林資源動態變化。”省林業廳總工程師駱建國說,在定位觀測基礎上,應用衛星遙感監測、數據庫、GIS疊加分析法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測算、模擬、分析與評價,形成年度監測與評價報告。

        四川是林業資源大省,是全國乃至世界的珍貴物種基因庫,現有高等植物近萬種,占全國總數的1/3,其中裸子植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一位,被子植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脊椎動物近1300種,占全國總數的4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全省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67個,其中林業部門管理的森林、野生動植物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23個,保護面積725萬公頃,近90%在川有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和近5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四川現有野生大熊貓1387只,人工圈養大熊貓337只,分別占全國總數的74.4%和85.5%。

        屏障:啟動干旱與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

        我省正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一是增加了森林覆蓋率。全省森林覆蓋率達35.76%,較2000年增加了10.87個百分點。二是增加了森林面積。全省森林面積1738.16萬公頃,較2000年凈增528.68萬公頃。三是增加了森林蓄積。全省森林蓄積17.14億立方米,較2000年凈增2.64億立方米。四是增加了保護地面積。全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動植物和濕地等類型自然保護區123個,保護面積72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4.9%,較2000年分別增加42個、187萬公頃。

        據介紹,我省生態屏障建設中,可造林和進行森林植被恢復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陡坡地、盆周石漠化地區、川西沙化地和干熱干旱河谷等。我省將繼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以及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等,適時啟動干旱與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工程,努力擴大林草植被,力爭到2020年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37%。另一方面,將進一步加強人工林經營,調整人工林林分結構,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涵養水源、固碳制氧、凈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育、森林康養等功能。

        挑戰:區域生態系統仍脆弱修復任務艱巨

        從監測結果看,我省林業和生態建設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區域生態系統仍然脆弱,生態修復任務艱巨。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高達15.65萬平方公里,從川西北地區、巖溶地區和干旱半干旱地區還有近150萬公頃荒漠化土地亟須治理,川西高原濕地退化萎縮加劇,地震災區生態修復成果亟待鞏固和提升。駱建國說,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守住林業生態紅線壓力大。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我省天然濕地主要分布于川西藏區,是長江、黃河的“水塔”,對保護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和二十世紀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該區域濕地嚴重退化,這不僅威脅該區域經濟發展和牧民生存,同時也對長江、黃河上游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影響。我省將進一步推動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保護好現有濕地;啟動實施濕地恢復與保育工程,逐步恢復退化濕地。與此同時,夯實林農發展的基礎,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林業生態產業,將林業資源優勢轉化產業優勢,充分發揮林業在助農增收和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中的作用。利用現代技術,建立“互聯網+林業”的產銷聯合體系,做大做強林業產業,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生態屏障建設中的支撐作用。(記者  李慶)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