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多個省份出現暴雨,“城市看海”的現象一再上演。有調查顯示,我國近年來發生三次以上洪澇的城市就有137個。
隨著城市洪澇問題越來越突出,國家正在以建設海綿城市來積極應對。但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需要科學的規劃與設計。
城市熱島效應
今年6月,江蘇南京遭遇三次明顯降雨過程,多所大學成了“河海大學”。同一時間,在上海,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的學生們也在積水中劃船抓魚,有人形容上海很多大學真的變成了“知識的海洋”。
“南方十余輪降水主要和厄爾尼諾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告訴記者,根據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后的天氣氣候變化規律,在厄爾尼諾次年,我國雨帶主要維持在長江和長江以南的地區,北方地區總體偏旱。
“從氣候資料來看,我國極端降水的強度和頻率都在增加,城市降水的突發性增強,使城市常常防不勝防,給暴雨預報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丁一匯說。
近年來我國超級城市不斷擴展,其結果就是形成“雨島”,即城區強降水,而城區之外雨很小。
但更主要的一點,是這些年我國城市的快速擴張和城市設計理念的偏差,違背了內澇發生規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研究員嚴登華介紹,近些年城市普遍地面硬化,加劇了內澇。他解釋說,城市有熱島效應,在城市上空形成暴雨,暴雨下來以后,水從天上到地上,再進到地下,進到河湖里。如果在自然條件下,下十個單位的水,留在地表也就兩個單位的水,但目前,下十個單位的水不,能在城市中留下八個單位甚至更多的水。
“另外,城市建設過程中道路、建筑物切割成小單元,這也是形成內澇的原因。”嚴登華說,很多城市建設下跨式立交橋,水很容易積蓄在這個地方,北京的內澇就大部分集中在規模較大的立交橋下。
“過去,我國在城市內澇治理過程中,主要是強調‘排’,但怎么能夠把水蓄積起來,為我所用,考慮得很少。”嚴登華舉例說,國外注重綠地建設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設的配比,很多城市綠地往往有一個澇水、儲水系統,要求地面應該比綠地高,但是在北京街上會發現地面比綠地要低,所以容易形成路面積水,甚至在一些小區里也同樣會出現積水情況。
嚴登華說,盡管近年來,我國各地在城市排澇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因為暴雨事件有隨機性和極端性,排澇工程遠遠滿足不了城市化進程中對內澇治理規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