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武漢“上鋪下建”打造彈性海綿城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大雨圍城,處處“看海”。然而,不少城市卻有獨到的心得成為“不澇城”。

        8月10日,武漢首部《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開始實施,按照這部“法典”要求,以后武漢城市建設中地面必須能滲水、路面必須有坡度、地下45米打造排水“深邃”……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武漢的有利因素在于“天然海綿體”多,但仍然面臨地下水位過高、地下水難滲透等“自然難題”。武漢能否化害為利,讓硬邦邦的地面像海綿般輕松吸水、滲水?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海綿城市的核心思想是‘一片天對一片地’。提倡在不超過30米的平屋頂宜采取屋頂綠化,同時就地收集雨水,將同一片“天”和“地”對應起來,就能實現立體多層次多功能分流分滯。”

        不可復制的“不澇城”

        又逢汛期,又逢暴雨,又逢不少城市先后陷入內澇的尷尬。而此時的青島被公眾冠以“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之名,以樣板的姿態為公眾津津樂道。

        青島為什么不怕淹?青島文史專家魯海曾經這樣解釋,“青島不怕水淹”與其丘陵地形分不開,青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樣積水可以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點雨后半個小時基本可排干,這是許多內陸平原城市不具備的優勢。

        另一個讓眾多城市羨慕的則在于青島市的排水系統,德國侵占青島時期,打造了可以跑卡車的寬敞主排水干道,還有管道中的雨斗設計,雨水進入雨斗后,臟物被沉淀到左邊的“斗”中,而質量較輕的雨水則順著右邊的管道排走。如此一來,雜物既容易清理,也不會造成整個排水管道的堵塞。

        然而,這套排水系統如今卻難以復制。2011年時任青島市排水管理處處長安寶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當時,地下空間很大,足以鋪設口徑足夠大的管道。如今,城市地下分布著污水、雨水、自來水、電信、有線電視、燃氣、供暖、電力等多條專業管線,空間不夠。”

        和青島的“不怕淹”一樣,漢口的老租界一帶,也是漢口人口口相傳“不淹水”的代表。

        日前,長江商報記者走訪漢口老租界一帶,看到勝利街以北的鼎余里明溝排水道環繞每家每戶,沿墻蜿蜒直通里外,與巷道并行。每隔兩三米遠的地方,可以看見標有“污水”字樣的正方形的石板井蓋。

        據史料記載,1861年,英、俄、法、德、日等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后,先后建立起獨立的排水系統。1906年,英租界鋪設了長達9653米的專用排糞便鐵管,原有的明溝用于排雨水,這是武漢最早出現的雨污分流片區。

        但專家表示,漢口老租界不淹水,并非完全依靠外國人原有的排水系統,而是得益于地理占優勢、基礎設施好,靠近長江,排水距離短,而且近年加大了投入,管網不斷完善,泵站不斷升級。

        “管網建成這么多年,也不全是租界期建的,像沿江路管涵、天津路泵站都是20世紀80年代建的,這么多年一直圍繞這個區域在建設,設施相對完善了,才不容易被淹。”武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研究所專家認為,老租界有很多明溝不一定都是外國人建的,可能是里份(武漢獨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如鼎余里)內的居民自己建的,對排雨水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原來的排糞管道太窄已經基本沒有用了(原來150-200毫米寬,現在最小的都是400毫米寬)。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地域范圍與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如果不是加大投入進行建設,僅僅依靠當時“外國人造”的排水設施,是不能避免漬水的。

        但武漢完全實現雨污分流并不容易。老城區改造起來不容易,施工難度大,資金難度更大。此外,目前武漢市中心城區地下管線種類繁多,包括給水、排水、燃氣、熱力、工業、電力、通訊等共計7大類17種,分屬不同的機構和單位,并且管線不斷增多延伸,地下管網權屬的復雜性也加大了下水道的改造難度,幾乎每一項改造都涉及多個職能部門。

        發達國家的“排水法”

        如何才能做到徹底遠離“城市看海”,我們能否學習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8月10日,長江商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王浩看來,國外海綿城市的建設探索可追溯到19世紀,大規模的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中巴黎、倫敦的城市排水系統都始于19世紀,美國、澳大利亞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規劃建設大排水體系,而日本東京于1992年開始建造“地下神廟”,歷時15年,耗資30億元,終于建成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

        王浩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美國主要是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方法進行滲透、過濾、蓄存和滯留,防治內澇災害,這也得益于美國地廣人稀的特點。英國選擇的是可持續發展排水系統,排水渠道多樣化,避免傳統下水管道是唯一排水出口;排水設施兼顧過濾,減少污染物排入河道;盡可能重復利用降雨等地表水。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視城市水循環為一個整體,將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體化,目前澳大利亞要求,2公頃以上的城市開發必須采用水敏感性技術進行雨洪管理設計,開發后防洪排澇系統上下游的設計洪峰流量、洪水位和流速不超過現狀;水質處理目標根據下游水體的敏感性程度確定;雨洪處理設施既要起到作用,又要與周邊景觀融合。日本城市則選擇了泄洪系統和雨水地下儲存系統,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須建設地下雨水儲存和再利用系統;這一系統就是將建筑物周圍的雨水收集起來,儲存于在地下建設的儲水溝渠中,而在平時,這些雨水將用于沖洗大樓的廁所和澆灌花木等使用。

        通過綜合國外海綿城市的特點,王浩認為發達國家人口少,一般土地開發強度較低,綠化率較高,在場地源頭有充足空間來消納場地開發后徑流的增量。我國大多數城市土地開發強度大,僅在場地采用分散式源頭消減措施,難以實現開發前后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等維持基本不變,所以還必須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綜合措施,從平面攔截到立體攔截,“變平地為凹凸不平地”,同時根據城市特點,為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預留出路。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