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十三五"規劃建言聚焦京津冀生態環境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近日,兩場“十三五”規劃建言會舉行。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出席公眾建言會,聽取建言并講話。建言會上,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生態環境合作發展成為建言人關注的焦點。有建言代表指出,北京應設定“重污染天數指標”。

        8月13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出席市“十三五”規劃編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公眾建言會,聽取建言并講話。

        國務院參事牛文元建議,一手抓功能疏解,一手抓業態重組,打造北京發展新優勢。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建議,優化調整京津冀城際交通體系規劃,構建多層次、多中心的城市網絡結構。

        王安順對代表們的真知灼見表示衷心感謝,要求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中認真研究吸納。王安順指出,當前首都發展面臨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發展來解決,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精心編制好首都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廣大市民在建設和諧宜居之都的進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8月15日上午,“十三五”規劃第四場公眾建言會舉行,主題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改善空氣質量、做好水資源保護和利用、京津冀生態環境合作發展成為建言人關注的焦點,先后有14名建言人就此話題提出建議。14人中,多是在生態研究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

        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對“十三五”環境保護目標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在空氣質量方面,王金南建議,不但要設立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藍天數”(達標天)的指標,而且要設定重污染天數的指標。

        “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重污染的天數,咱們敢不敢啃這個‘骨頭’,設定重污染天數的指標?”王金南似乎知道自己提出的指標十分有挑戰性,向規劃編制組發問。

        在生態保護方面,王金南提出把目前的生態保護紅線落實下去。他說,目前北京提出了自己的生態保護紅線,但是紅線應該是底線,是不能隨意更改的,他建議北京把這個紅線再壓一壓,紅線之內堅決不可以動,或者將紅線分為一類、二類,一類內堅決不可以動。

        ■其他建言

        建設通向中心區城市通風道

        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王迎春提出,為了讓城市的空間布局更加通風透氣,建議發揮氣候生態補償作用。在規劃中更加注重保護建設新鮮的空氣、冷空氣生成區域。

        此外,保護與建設通向中心區的城市通風道。北京周邊的空間功能布局要利用好南北、東西走向和廊道,建筑物結構要構建互相連通的廊道,避免斷頭和結點的阻礙。還有就是,要讓山風“進城”進行空氣交換,減少空氣污染。

        構建“森林包圍城市”格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協副主席尹偉倫表示,北京多年的“攤大餅擴展模式”,其弊病是多年難以解決的“老大難”,北京疏解的產業、企業、機關、高校等土地空間,皆可重新規劃為林地、濕地、綠地等星羅棋布的生態用地,這是構建“森林包圍城市”的生態良好的北京城市新格局的機會。尹偉倫還表示,濕地生態系統具有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吸收碳匯,分解污染物,調節小氣候,沉降大氣污染顆粒等功能,所以北京城市急需濕地生態系統的建設與恢復。

        ■建言統計

        2.5萬人獻策

        據了解,截至8月14日,“十三五”規劃編制公眾參與活動已有2.5萬人參加,收到公眾建言8400余條,完成居民社會調查問卷1.93萬份。其中,共收到809條與“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相關的意見建議,約占全部建言的10.4%。建言者最關注的領域,依次是大氣治理、垃圾處理和綠化,占比分別為24.3%、23.9%和11.8%。

        本次活動將持續到9月底,廣大市民可以繼續圍繞“加強城市治理與建設和諧宜居之都”等主題,通過首都之窗網站、郵箱、微信、微博、電話、傳真、信件7種方式,提交意見建議。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