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正在制訂中的江蘇省“十三五”規劃提出,江蘇將重點推進以南京和蘇州為龍頭的大都市帶建設。
今年8月,《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獲批。在國家批復的城市等級規模體系中,蘇州成為“特大城市”。算上之前的省會南京,江蘇有兩城市升格為“特大”。
江蘇省內多位學者認為,在經濟最為發達的蘇南地區,作為省會的南京和作為經濟中心的蘇州在成為特大城市后,打造江蘇沿江大都市帶的條件已成熟。
打造沿江大都市帶
記者獲悉,正在制訂中的江蘇省“十三五”已明確提出:江蘇沿江地區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城鎮化已進入了以城市與區域一體的現代化階段,因此要順應城市群提升質量向大都市帶發展的空間優化規律;而蘇南現代化示范區中也表明,要探索出在新常態下的高質量的區域現代化之路。
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李程驊認為,加快構建沿江大都市帶,將為江蘇整體的區域創新提供新的動力機制。
事實上,在《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中,沿江大都市帶的建設目標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北翼核心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都市連綿區”,這與國家對長三角地區的定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是為江蘇對這一國家戰略貫徹與落實的主要方式。
而以南京和蘇州為龍頭的沿江大都市帶的建設,將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寧鎮揚都市區等又無縫鏈接起來,符合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要求,構建以創新型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此外,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中,亦對產業轉型升級、國際競爭力、城鎮化格局、綜合運輸大通道等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江蘇沿江都市帶在產業集群的構建、運輸大通道和城際軌道網絡上,又將承擔起示范帶頭作用。
“會促進長江兩岸形成網絡化的大都市帶,逐步打破原來長江兩岸、各市之間存在的‘斷頭’、‘門檻’等問題,促進新產業體系、服務能力、創新水平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都將邁上一個新臺階”,李程驊向記者表示。
蘇錫常加速分化?
相對于國內諸多省份省會城市的“一枝獨大”,南京和蘇州的“雙引擎”省域發展更加協同。
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金太軍則對記者表示,南京和蘇州成為特大城市,使得江蘇成為“雙中心”發展格局,“‘比翼雙飛’的趨勢,整體上有利于增強江蘇的整體經濟實力。”
除了蘇州成為特大城市外,《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體現的另一大亮點則是江蘇的另15個大城市,這其中包含了江陰、昆山、常熟和張家港等4個縣級市,與城鎮化體系中另外11個省轄市“并駕齊驅”。
有省內學者對記者指出,除江陰隸屬無錫外,另外三個縣級市均是蘇州管轄,因此這一格局可能會促使原蘇錫常都市圈加速分化。
李程驊表示,在近些年的實踐中,常州、無錫與泰州、蘇州與南通等城市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江陰、靖江、張家港、太倉等都已在形成新的協調發展格局,特別是沿岸的港口的資源整合優勢加劇,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李程驊進一步指出,從沿江大都市帶的角度看,不僅有助于解決原來存在的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鎮布局、綜合交通體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還有利于原來被“矮化”的超級縣級經濟大市的能級地位的提升,促進整個區域形成轉型升級的新格局。
但金太軍也提出,蘇錫常同作為省轄市,更多的是一種平行管理,三方并沒有拉開大的差距,“長三角本身強調一體化,要更多地發揮蘇州作為蘇南中心的作用,發揮功能性、互補性的良性協作,蘇州成為特大城市有可能會對無錫常州造成一些壓力,但更多的是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