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竹子與中華文明有著不解之緣。它是文人筆下的“謙謙君子”,是中國文化盡展儒雅之風的精神代表。白露過后,來古猗園觀碎葉搖曳,賞倩影婆娑,領“山林”野趣,別有一番情趣。
落英繽紛的石徑,清幽疏落的竹林,穿長亭繞回廊……古猗園本以竹為名,“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猗園》碑記:竹圃有方亭,為“怡翠亭”,臨水竹枝山下有“浮筠閣”,竹園中有“翠靄樓”,青清園入口處有“荷風竹露亭”,曲廊兩側有修竹,公園還有一座竹枝山,山上原來植有青竹千竿,景色天然,展示謙謙君子的卓然氣度,深得人們喜愛。
古猗園也是竹品種的聚集地,猗園景區石旁或路邊,庭前堂后、粉墻邊角,零星點綴叢竹三五群和小片竹圃外,在青清園內種植龜甲竹、方竹、紫竹,還有湘妃竹、鳳尾竹、小琴絲竹等,重點展示適宜上海地區生長的竹代表性品種,如此豐富多姿的竹類品種集中在一處,在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中,古猗園位居之首。
縱觀古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從先秦時期記載文字的竹簡,到享譽世界的我國書法、書畫所必不可少的毛筆,還有笙、簫、竽、箏,箭、筷子、絲竹、燈籠、爆竹等,人們與竹相處源遠流長。自古至今,我國還有很多以竹為題材的吉祥圖案和與竹有聯系的成語,如“竹報平安”、“胸有成竹”、“青梅竹馬”、“竹梅雙喜”、“百尺竿頭”等,與燦爛的中華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嘉定又興盛竹刻藝術,制作精良、巧奪天工的竹刻,是古時人們對竹的情有獨鐘,也是追尋遺世獨立、瀟灑出塵氣質的經典寫照。嘉定竹刻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間的江南古城嘉定,由朱鶴創始。朱鶴之孫朱三松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長畫驢,刻竹更勝于父祖一籌,其作品分別保存在臺灣故宮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而古猗園是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設計,因此古猗園與嘉定竹刻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目前,古猗園的南大門的售品部里,就有四角筆筒、大臂擱、小臂擱、扇形擺件等刀法精湛的嘉定竹刻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