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應該由企業主導,因為互聯網是企業先發展起來的,企業會追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而政府應該減少政策性障礙,協調利益主體關系,打破數據壟斷,改善網絡公共設施,提供購買服務等。”8月26日,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做客《新華訪談》,暢談互聯網+智慧城市。以下是根據李鐵主任對話錄音整理: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訪談》。今年年初,多部委“互聯網+”行動計劃陸續出臺,“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開辟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維度。“互聯網+”和“智慧城市”這些名詞越來越被大家所熟知,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也受到諸多關注。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和大家一起聊聊“互聯網+”戰略下的智慧城市發展,歡迎您,李主任!
主持人:我們了解到2015年,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國家政策、新興技術和社會資本最為密集的集合地,尤其是“互聯網+”和“智慧城市”,兩者都算是國家戰略,開始出現融合的跡象。那么,“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和“互聯網+”戰略,算是近幾年來才產生的新興事物,那么在您看來,智慧城市建設與“互聯網+”行動計劃二者是否有共通之處?二者又如何有益地融合發展?
李鐵:從順序上來說是有了互聯網后,大家才提到智慧城市。中國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國際上不太一樣,中國更多強調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國外則強調怎樣利用現代科技和智能技術,來提高城市治理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資源配置效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過,中國的城市化和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新技術革命推動的高科技發展包括互聯網,而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個巨大的市場,有上萬個在不斷成長壯大的城市,有幾億將要進入城市的人口,他們產生的巨大的市場需求與互聯網怎樣才能結合起來?兩者的結合點就是智慧城市。現在國內從上到下各個方面都很重視智慧城市。
“互聯網+”本身沒有提“+”智慧城市,而是“+”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克強總理為什么提“互聯網+”呢?因為互聯網可以把網絡虛擬空間和產品、產業結合在一起,和制造業的升級結合在一起。制造業和其他產業的升級在空間上會落在什么地方呢?和互聯網相關的各種產品、應用,空間上在什么地方使用最廣泛呢?肯定都是在城市里。我們知道,現在我國的網民大概有6.68億,72%都居住在城市里。所以,智慧城市既反映出了城市對互聯網及智慧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又反映出所有和產業相關、和“互聯網+”相關的內容一定會體現在城市這個節點上。
但是目前社會上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千差萬別。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門都在強調智慧城市,但這里會遇到一系列問題。社會上很多企業也都在講智慧城市,我們接觸到的大量企業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設計出了智慧城市產品,有的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院,但是他們往往只推動一門技術,比如大數據、云計算、一卡通、智慧交通等,但每個企業只能涉及一個技術、一個產品、一個方面,不可能囊括智慧城市的所有方面。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新的理解,過去的智慧城市基本上是“碎片化”的。
二是“互聯網+”和智慧城市,更多停留在互聯網上。在“+”的過程中,更多是提供了被網絡改變的生活方式,比如滴滴打車、優步、飯店行業、O2O電商平臺等,并沒有改變實體經濟,沒有帶動產品制造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在哪些領域?“+”在城市的哪些點上?和互聯網建立什么關系?怎樣通過需求帶動智慧城市的發展?要實現給實體經濟帶來變化的目標,我們還有很遙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