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以西的北高峰讓西湖、西溪隔山而居。夏末夜晚,爬至北高峰,向西而望,一片燈光暗淡的城市腹地已然安睡,這便是西溪濕地。為了讓其休養生息,燈光暗了,吵鬧少了,這寂靜的濕地與東邊明亮的西湖,構成一座城市的自然之美。
遇見西溪,有人說,西溪且留下。然而在10多年前,城市急速擴張,到處大興土木“種房子”,西溪濕地面積一度縮小,有被城市吞噬的危險。
緊要關頭,如同蘇軾疏浚西湖讓其重煥生機,杭州在2000年之后,開啟了以“城市為濕地讓路”為核心的西溪濕地綜保工程,在房地產重圍之下,為濕地撐起保護傘,2005年西溪成為全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濕地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濕地的概念推向全國,帶動全國濕地保護。”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研究中心主任劉想說,從西溪濕地開始,10年來,全國已經設立500座國家濕地公園,在西溪濕地的帶領下,濕地的重要生態功能為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接受。
而今,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濕地,每年接待數百萬游客,2014年營業收入達1.85億元,實現了收支平衡。更為重要的是,因為西溪濕地,杭州這座國際旅游城市更加聞名,顯現出持久的競爭力。
“要認識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劉想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溪濕地占地6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2002年,只剩下11平方公里,城市在擠占濕地。更嚴重的是,濕地被污染、損毀,生態功能退化。
10多年前,盡管已經劃了“紅線”,但是西溪濕地內的12個村莊依舊靠“三頭經濟”為生——“人頭經濟”,當地1.2萬村民靠私搭亂建為五六萬人提供租房服務;“豬頭經濟”,2.3萬頭生豬帶來大量污染,水質嚴重惡化;“魚頭經濟”,1159個池塘密集養殖,讓濕地局部變為死水潭。
“晚一年整治,造成的生態功能破壞無法估量。”劉想說,在政府和民間的合力下,杭州于2003年實施西溪濕地綜保工程,劃定保護范圍、修復受損生態,不惜“土地財政”銳減、政府投入大增,也要把西溪濕地這塊“傳世之寶”留給子孫后代。
面對封閉保護還是開發旅游的抉擇,西溪濕地在綜合考量后決定“第一個吃螃蟹”——設立濕地公園,既要保護好生態,又要進行適度開發,讓濕地為更多人知曉。
10年來,西溪濕地一直在保護與開發中前行,累計投入資金100億元,既堅持“積極保護”方針,又重視對濕地資源的合理、適度利用,成就了獨有的濕地保護開發的“西溪模式”。
濕地意識從西溪走來。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前秘書長皮特·布里奇華特在西溪考察后認為,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這項宏大工程,已經為全球其他濕地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也為21世紀全球各地進行城市中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
一進西溪濕地,城市的喧雜、熱浪全都退卻,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寂靜、清新籠罩身心。“杭州有了西溪濕地,市民一秒鐘就能從城市模式切換到大自然模式。”劉想說。
西溪濕地就像一塊大海綿,吸收洪水、抵御熱浪,既是鳥的天堂,也是人的港灣。10年來,因為積極保護、精心修復,西溪濕地的鳥類由79種增加到157種,可使周邊15平方公里的氣溫降低0.5 1.5攝氏度,這里的PM2.5監測數據在杭州所有監測點中最穩定、最優良。
西溪濕地,風景獨好,幾十項國家級榮譽給當初城市的“主動退讓”加冕。2009年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2年成功晉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之一,2014年獲“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稱號……
10多年醉心濕地保護的劉想,曾有“因人置廢”的擔憂,而今,西溪濕地保護有了專門的法規——《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更重要的是,西溪濕地這塊“金字招牌”聲名遠播,人們對其保護的意識空前高漲。
西溪,還在修復,80%的區域游客無法到達。天堂西溪,西溪天堂,僅僅過去10年,人們已經感念其時城市管理者的“主動退讓”。多年后,西溪的光彩將證明,城市的這一次退讓,極富遠見,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