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太原發力打造“海綿城市” 設17個雨水分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7  

        城市排水系統要像吸水的海綿一樣,下雨時蓄水、滲水、凈水,干旱時再將蓄存的水 “釋放”,“雨后積水,逢雨必澇”的狀況就會得到有效改善。《太原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現已編制完成,根據國家住建部的要求,首次提出打造“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有效提高現有雨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力爭雨后不出現內澇災害,城市運轉基本正常。

        改善城市內澇

        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中大量使用硬化鋪裝,硬化的地表使得雨水無法滲透,一旦有了積水,總是難以快速排退。盡管城市道路都修建了排水管網,但是一旦遇到強降雨,因排水管網的排水口少、井口小、管網直徑不夠大、位置不合理等,雨水無法全部流入排水管道,自然造成城市內澇。

        我市的情況也類似,除了大量的硬化地面外,全市現有排水管網僅有1000公里長,多數為上世紀80年代建成,特別是市區中心的老舊管網,雨水和污水混合的情況非常普遍,因雨污不分,造成污水通過合流管道排入河道內,另一方面,也減緩了雨水的排退能力。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去年年底,國家住建部提出要大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 “ 海綿城市”理念。這與傳統排水系統的最大區別,在于“ 回歸自然的水文循環”這一理念的創新,充分利用城市綠地空間、水系等,增強雨水的積存、滲透、凈化、釋放的功能。據此,我市編制了排水防澇設施的專項規劃,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打造“海綿城市”,有效提高現有雨水系統排水能力,確保雨后城市運轉能基本正常。

        雨水資源化利用

        我市提出構建“ 海綿型城市”,大力開發建設能吸收雨水的市政設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綠地、植草溝、透水性停車場、透水性廣場、人工濕地等,借此提高雨水的吸收、滲透能力。

        其中,新建、改建的廣場、公園中,要減少硬化地面的鋪裝,透水性地面鋪裝比例不小于總面積的40%。但是,在濕陷性黃土等地質不良地區,地面鋪裝不得采用雨水下滲措施。

        新建廣場或綠地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以上的,地下還要配建雨水蓄水設施,體積不小于30立方米。如果增建具有吸收雨水能力的下凹式綠地,其占綠地總面積的比例不小于50%。通過各種措施,收集來的雨水,還要綜合利用,用于回補地下水、景觀水系補水、綠化澆灌等,使城市的雨水達到資源化利用,節約水資源。

        設置17個雨水分區、46個雨水系統

        規劃顯示,整個城市劃分為17個雨水分區,包括濱河、陽興河、太鋼北線防洪渠、北澗河、北沙河、南沙河、城南退水渠、晉陽街雨洪泵站、汾東北線防洪渠、太榆退水渠、北排洪溝、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清水河。這17個雨水分區中,將來要規劃設置46個雨水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雨水蓄水系統。其中,要重點對太鋼防洪系統、五龍口地區防洪系統、晉陽街泵站雨洪系統、武宿地區防洪系統、大黑水河防洪系統、北排洪溝防洪系統、河西南部地區防洪系統等防洪系統進行梳理完善,并加以改造或擴建,共計增建雨水蓄水池20處。

        雨水污水分流改造

        如今,隨著城市不斷擴容,道路也越修越多,特別是立體交通的建設,對道路系統的排水能力也有所提高。規劃提出,在立交系統附近,要增建雨水泵站,增強雨水的排退能力。規劃還要求對現有道路系統的排水管網進行改造。

        其中,到2020年,我市將改造雨水主干管網14條,總長度30.9公里,改造現有的雨水泵站5座。同時,配合道路建設計劃,規劃新建雨水主干管網27條,總長度68.5公里,新建雨水泵站10座。我市除要改造勝利街泵站外,還要新建雨水蓄水設施18處,總調蓄能力達到85.4萬立方米。

        此外,市區范圍內還要新建大型洪水的泄水通道13條,總長度22.3公里。在此基礎上,我市還要完成排水防澇設施在線監測系統建設、信息化建設、數字化預警平臺建和防汛綜合指揮中心建設,使城市建成一套完善的預警系統、應急體制、快速的反應機制、完備的救助體系,從容有序地應對內澇。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