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麗國家指數為60.73,在參加計算的全球185個國家中位列第七,美麗國家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得分較低。這是國家林業局信息化管理辦公室“基于大數據的美麗國家指數研究”得出的結論。為進一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補齊生態短板,課題組提出了德治、法治、金治、科治、共治等五大戰略對策。
2014年,國家林業局將“基于大數據的美麗國家指數研究”列為林業重大問題調研任務,由國家林業局信息辦承擔,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共同參與。課題組重點對美麗國家指數構建方法、指標體系和指數分析運用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大數據分析了185個國家的美麗國家指數,作出各類指標的差距與優勢分析,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美麗國家建設對策措施。
美麗國家指數構建選取了分層的規范化加權平均方法,由美麗生態指數、美麗經濟指數、美麗政治指數、美麗文化指數和美麗社會指數組成,共39項指標。排名前10名中有6個國家來自歐洲、2個來自北美洲,其余2個國家分別來自亞洲和大洋洲。前20位的國家中,發達國家占多數。研究結果顯示,美麗國家指數與國家的發達程度高度相關。
課題組將美麗國家指數體系稍作調整修改,用于我國省級行政區劃進行計算。結果顯示,東部沿海地區的美麗國家指數普遍優于西部內陸省份。從美麗生態指數排名上看,西南、東北和長江以南地區排名靠前,華北和西北比較靠后。
研究發現,我國的美麗國家指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世紀之交和目前4個歷史時期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這種趨勢充分反映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間,林業部門在建設美麗國家方面作出的艱苦努力,以及生態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為進一步推進美麗國家建設、提升美麗國家指數,課題組提出德治、法治、金治、科治、共治等五大戰略對策。
一是實行德治戰略,打造生態思維。要做好頂層設計,確定“生態興國”方針,優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優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監督管理體制,組建統一的生態保護建設管理部門,對山水林田湖進行一體化保護和建設;健全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配套機制,包括協調(聯動)機制、監督機制、考評機制;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的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
二是實行法治戰略,推進美麗國家治理法治化。推進生態文明立法建設,制定《生態安全法》,完善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配套性立法;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服務型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司法建設,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援助制度,增加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
三是實行金治戰略,優化財政貨幣政策。實施政府綠色購買制度,提高政府綠色產品采購比例;實施政府綠色投資政策,增加綠色產業項目投資比重;實施綠色產業補貼政策,促進社會資本向綠色產業投資。加大向生態建設的財政轉移力度。
四是實行科治戰略,堅持科教興國。通過正確的政策和科學的管理、加強科技立法等方式促使科技的綠色化轉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綠色教育,實現綠色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有效配置,開發、培養和塑造出一大批綠色科學技術人才、綠色技術工人、綠色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隊伍。
五是實行共治戰略,共同應對全球問題。通過國際生態環境合作實現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堅持共同但有區別原則,積極履行國際責任。堅持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原則,探討國際合作的新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