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海綿城市每年投資需4000億 巨額資金從何而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31  

        “現在海綿城市建設最大的問題就是機制問題。一個項目從立項到設計、施工、管理,基本上是分離的。所以,希望借助海綿城市來打造一些全產業鏈上的企業集團或聯合體,來幫助政府解決城市建設管理的問題。”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章林偉在2015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表示。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區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屬性,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章林偉認為,鼓勵社會資本和政府合作,就是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應大力推廣PPP模式。同時,要強化合同管理,嚴格績效考核并按效付費。此外,應鼓勵“技術+資本”運作模式。

        “希望用‘技術+資本’的運作模式,突破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地方政府只要提出建設海綿城市要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建成什么樣。而至于如何建設,可以交給市場和社會資本來操作。這一建設過程用合同來管理,最后政府按照企業實際達到的績效考核后再付費,這就是按效付費。”他說。

        記者了解到,2015年-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的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都要實現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粗略估計,每年將需要4000多億元的投資。同時,已經有一些企業正在積極布局海綿城市市場。東方園林已經打造全產業鏈生態技術平臺,包含多個生態、環保、景觀研究院,研究范圍涉及海綿城市和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土壤修復和礦山修復等。

        此外,章林偉強調,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上,政府應主要解決政策風險,市場主體解決市場風險,達到雙方共贏。“地方政府是責任主體,要把海綿城市建設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機制,統籌規劃建設,抓緊啟動實施,增強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同時,要強化部門協調配合。”

        相關鏈接

        《指導意見》明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指導意見》還提出,海綿城市要統籌有序建設,其中包括5方面重點建設任務,包括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加快排水與調蓄設施建設、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加強水系保護與生態修復。

        此外,《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儲備制度,編制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避免大拆大建。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