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重慶探索山地“海綿城市”建設 無經驗可循尚需因地制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19  

        2014年以來,作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的重慶悅來新城,按照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指南,結合山地城市實際情況,目前正從規劃、建設、技術標準、投融資政策等多方面全力探索山地城市的“海綿體”建設。

        基層認為,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海綿城市建設意義重大,但由于其尚屬新生事物,無論從建設標準還是管理體制都還在摸索中。國家應考慮各地實際情況,避免政策制定和標準一刀切,讓各地試點和探索能真正取得成效。

        屋頂花園、調蓄池、植草溝 無處不在的“海綿體”

        位于嘉陵江畔的重慶悅來新城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也是唯一以山地為主要地貌特征的試點區域。近日,記者走進正在建設中的悅來生態城,感受山地城市“海綿體”究竟是如何打造的。

        在新城會展公園山頂的一幢公共建筑屋頂,記者發現,和一般進行防水和硬化處理的屋頂不同,這里的屋頂分布著十來個大小不一的花園。重慶悅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寄然告訴記者,這些花園能夠吸納部分降雨,而其他的雨水則通過屋頂和樓面的各種收集管網統一匯集到大樓旁的雨水收集池。雨水經沉沙過濾后,可以用來進行植物澆灌。

        在大樓不遠處,一個5000平方米的水塘在鋼筋水泥的包圍中格外顯眼。“這以前是口山坪塘,在建設過程中特意保留的,將來可以改造為調蓄池,用作雨水的儲存、凈化和再利用,同時與綠帶內的景觀和濕地打造成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熊寄然說,重慶屬于丘陵地貌,高差大,雨水儲存和輸送具有天然優勢:收集的雨水通過植草溝和雨水花園進入調蓄池,調蓄池對進入其中的雨水進行凈化后,再輸送至海拔低處,用于路面沖洗、苗木澆灌和回補地下水。

        道路排水方面,記者在正在施工的高義路看到,植草溝這一“新工藝”正在取代過去“雨水箅子+排水管道”的老技術。施工單位貴州建工一建項目負責人楊緒言告訴記者,1.5米深的植草溝里從下到上共分7層,包括:防滲膜、卵石層、下層土工布、沙墊層、上層土工布、種植土和草皮,今后道路雨水將不會迅速排走,而是被“吸收”在里面。

        熊寄然表示,山地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更多的是保留地塊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依山就勢,順勢而為。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來設置各種可吸水的“海綿體”。

        防內澇、控水質、循環利用 山地海綿城市有三大利好

        記者調研了解到,重慶試點山地海綿城市建設有助于減少城市內澇,保障三峽庫區水質,以及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首先,重慶市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重慶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特點,地形高差大、道路坡度大、匯流速度快,易形成較多的凹地,積水到凹地速度快。因此,山地城市比平原城市在相同面積內集流時間更短,其凹點成為山地道路的多點“下沉式”積水易澇點。而悅來新城通過打造階梯式“攔水”海綿體,可減緩雨水沿縱坡方向的速度,從而解決山地城市凹點積水的難題,降低城市內澇風險。

        其次,重慶占據整個三峽庫區85.6%的面積,肩負著保障三峽庫區水質安全的歷史重任。以道路雨水為例,負責悅來新城交通道路建設的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道路交通專業副總工程師龔華鳳告訴記者,傳統的雨水排放方式,雨水通過車行道邊的雨水箅子直接進入下水管道后,迅速排走并匯入就近水系,雨水中攜帶的雜質和污染物也一并流進江河,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嘉陵江、長江乃至三峽庫區的水質污染;而現在的植草溝技術則將道路雨水留了下來。

        第三,重慶雖然坐擁三峽庫區水資源,但高差大的地形、深切的河谷,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成本高,人均水資源量低。熊寄然說,作為山地城市,重慶市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對地形的利用。試點區域具有階梯式地形特點,最大高程差達到220m左右,整個區域的海綿建設遵循高收低用原則,相關設施依托地形而建,實現階梯式雨水循環利用,充分節約能源。

        缺標準、少經驗、流程繁 海綿城市配套政策亟待出臺

        記者從采訪中也了解到,由于技術標準尚未建立,管理體制還沒跟上,悅來海綿城市試點面臨時間緊、工程量大的挑戰。

        基層認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無直接經驗可循”。比如說,在技術標準上,現有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主要針對平原城市。悅來新城作為典型的三峽庫區山地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本地徑流系數遠高于指南提到的年徑流系數,如果單純盲從于年徑流總量的控制,只會有悖于本地水的自然循環規律。在建設經驗上,海綿城市建設興起于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但沒有大型山地海綿城市建設的范例。重慶作為典型山地城市,大到相關政策和規劃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網的面積和口徑大小,都沒有經驗可循。

        楊緒言告訴記者,以新的道路設計方案下的路緣石為例,現在還沒有廠家在進行批量生產,而且安裝工藝、流程都變了,工人都不知道該怎么來裝。此外,人行道需要鋪裝的透水磚現在也還找不到合乎標準的產品,這些材料不能及時到位工期肯定會受到影響。

        此外,現行基本建設程序管理體制也還不適應時間要求緊迫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部分設計、施工單位人士表示,按照基本建設程序,一個項目從規劃、立項、可研到最后建設,十幾個程序如果按部就班走完,至少需要一年多時間。加上海綿城市本身就是新生事物,一些對此并不熟悉的專家用“老眼光”來對這些設計進行審查,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項目的進度。

        針對這些情況,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基層人士建議,要加強各地海綿城市建設的本底基礎研究,避免出臺一刀切的指標和政策,各地要因地制宜,出臺不同的地方標準;要加強系統性的管理體制改革,提升行政審批環節效率,適應海綿城市建設速度要求;設計完善利益補償機制與回報機制,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