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談論城市的時候,已經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切入,并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面對的城市都是一個立體的,綜合的、復雜的,正處于全球變革的龐大網絡中。全球已經有超過一半人正生活在城市,另一半人或即將進入城市、或正參與創造一座城市,同樣跟城市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當今的社會語境下,城市不再是那個經常被拿來跟鄉村做對比的名詞,在人類文明體系中,城市文明跟藝術、文學、體育、醫學、哲學等文明類別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有時候城市給人的印象又非常籠統,這是由于城市發展邏輯基本類似,我們評估城市的價值也無非從它所創造的生產總值 、供養的人口等幾個非常基礎的角度入手。
而事實,在我們看來,綜合當今的社會語境和人類文明,城市應當被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多元的維度去解讀。城市是龐大和復雜的,需要我們層層剝開,細細梳理,在新的價值時代,城市的價值需要被重估,城市營造的方式需要反思。
在此背景和邏輯下,對城市空間的再認識顯然是一個帶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城市批判,讓空間為人而生,讓城市向人而生,不但必要,而且必然,亦很迫切。
安居樂業是城市的基本功能
城市是保障人的安全,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固定之所,可以說,在整個城市發展歷史上,幾乎任何一座城市都保留并發展了這兩個基本的功能。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理解,可以解讀出城市是為聚集在城市里的人提供安居樂業的場所。只是,不同于村寨等聚落形式,城市里的人員構成更為復雜、多元,城市被賦予的功能也更加綜合。
自古至今,城市空間更多時候都有一套自上而下的規劃,集中體現了權力階層的意志。不同于村寨等自然形成的聚落,城市空間和建筑的變化更加迅速,除了例如地震、戰爭等不可抗拒的破環因素之外,城市空間的變化多數跟經濟、政治有關。
例如,新中國成立之后,天安門周圍建起的代表國家形象的系列厚重、宏偉的建筑,即使在今天看來,這種城市空間和建筑類型依舊保持著很濃重的威嚴感,也是凸顯北京城市形象的標志。
同時,北京是一座多元的城市,作為文化交流中心,在北京有許多處藝術文化氣息濃厚的空間和建筑集群。北京也是國家對外交流的中心,所以在三里屯使館區能夠體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和人文特色。此外,還有堪比美國硅谷的中關村、又如紐約華爾街的金融街。
一座城市豐富的空間形式有時是復雜的城市功能的集中體現。
多元有時候意味著各類資源能夠被充分利用,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多元也等同于混亂和資源浪費。在這種時候,城市就更加像一種生物,有生命,甚至會有思考。
對于北京這座城市來講,繁重的城市功能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城市人口流動,帶動經濟活躍和文化繁榮的另一面是表現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等癥狀的大城市病。
不光北京,在世界上可以找到不少這樣類似的城市,他們曾處于這樣的境遇,或者正在面臨這種狀況。
當然,在人們被這些問題所困擾,為此掙扎的時候是認識城市本質的有利時機。在探索本質的這一過程也有助于理清各種糾結、處理各類矛盾。所以,與其將標簽、特色等等內容強加于城市,不如安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這群人想要什么樣的城市。而且,我們也要為后人創造美好的生存空間,所以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眼光要放的更長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