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新空間組織模式和地域單元。皖江城市帶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雙覆蓋區域,在“十三五”時期要繼續擔當安徽經濟增長極,就必須在空間整合、聯動發展、多元協同等方面全面發力。
1、“以水為媒、承上啟下”,整合區際關系。皖江城市帶要以水為媒,通過江河聯動、江江聯動、江海聯動,實現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協調互動。具體應同上游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都市圈、環鄱陽湖、長株潭城市群等)和下游的長三角城市群之間深度整合,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優勢和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重疊區域的區位優勢,加強皖江城市帶與下游之間產業的承接與互動。妥善處理好與上游近鄰區域的競爭和協作關系,明確與武漢都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之間的互補性、差異性,發揮比較優勢,強調錯位發展。
2、“以城為基、組團抱團”,理順城際關系。皖江城市帶城市需要深化區域內部城際關系的整合發展,改變當前各市間各自為戰、比較松散的局面。推進合肥和蕪湖的雙核心的進一步集聚,集中力量提升合肥和蕪湖的城市規模和綜合功能,增強其對區域的凝聚力和輻射力,發揮雙核驅動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合蕪馬城市組群和安池銅城市組群協調發展,注重兩個城市組群的分工協作與重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兩個城市組群的跨江整合的力度;促進合滁、蕪宣兩翼的整合,在城際整合的基礎上,加強兩翼與南京、杭州等城市的跨界整合的力度。
3、“多點推進、多元協同”,推進深度轉型。皖江城市帶的產業轉型要在內外空間整合的基礎上,繼續發揮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優勢,做強特色優勢裝備制造產業,大力拓展新興優勢產業,全面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與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合作,完善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區域聯動發展;打造產業轉移承接信息共享平臺、技術創新平臺、人才信息平臺,增強產業承載力。當前應圍繞供給側改革的實際需要,以產業為支撐,以合蕪馬三市為主體建設自貿區,以蕪湖為主體推進安徽省航運中心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增強皖江城市帶產業的凝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以產業為抓手,深度推進轉型。加快交通設施一體化建設,以同城化的理念不斷整合皖江城市帶各種交通運輸網絡,建立便捷、高效、可靠的大容量、快速化綜合交通服務體系,解決交通基礎設施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滿足不同類型、級別的交通運輸需求。重點建設以合肥為交通樞紐的輻射通道、沿江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進一步縮減安池銅城市組群和蕪馬城市組群與南京和上海等地之間的時空距離;加快過江通道建設,實現安慶、池州、銅陵、蕪湖城市建設跨江聯動發展;整合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鐵路、公路、水運和航空運輸網絡,使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進一步相互銜接和補充,努力實現與長三角無縫對接,形成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的交通格局。著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建設與完善互聯網、廣電網、物聯網等,改善網絡服務品質,力促多網融合,促進信息化發展;建設與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對接的標準化信息化服務平臺,重點圍繞物流、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建立與長三角大城市群標準一致、全面對接的信息化平臺;加強信息資源開發與共享,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實行統一標準,采用易用、易維護的技術開發數據庫及數據庫接口系統,建設皖江城市帶基礎數據資料庫,形成促進信息資源開發及共享機制,全面服務深度轉型。以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為突破口,推動區域城鄉一體化。打破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城鄉公共資源,讓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公民平等地享受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制定皖江城市帶統一標準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體系,科學界定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與職責,增強各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鼓勵社會資本多元參與,建立多元參與供給機制,發揮好政府的主體作用,刺激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