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印發
協同京津冀 三地一盤棋(政策解讀·聚焦)
近日,《“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實施,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對于打破三省市“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進一步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協同性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規劃為指導,審議通過了各自的“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
打破“一畝三分地”限制
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序推進
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交通、生態環保、產業、科技等一批專項規劃相繼出臺實施。
《規劃綱要》及一批專項規劃的實施有序推進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功能疏解先行啟動項目順利推進,一批區域性、專業性批發市場已外遷,部分學校、醫院等有序向外疏解轉移,北京市高標準、高起點推進市通州行政副中心規劃建設。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明顯進展,一批高速公路“斷頭路”、國省干道“瓶頸路段”正在打通或擴容,一批產業合作園區和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進一步強化。同時,體制機制改革、常新驅動和重點領域區域試點示范工作穩步推進。總體看,三省市自覺加快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正朝著協同發展的目標邁進。
天津市委黨校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教授李燕認為,《規劃》作為首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將為其他地區探索統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緊密結合三省市實際
把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整體統籌規劃
2015年4月以來,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啟動編制,堅持“三地一盤棋”的指導思想。
《規劃》以《規劃綱要》為基本遵循,把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整體統籌規劃,在城市群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交通設施建設、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一體化布局,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劃》將《規劃綱要》內容實化細化,增強可操作性,并對整體內容作進一步拓展,統籌謀劃未來五年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改革開放等重點領域發展任務。
注重規劃間的協調對接是編制的一大原則。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認為,京津冀“十三五”規劃既注重了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銜接,又加強了與有關區域規劃、專項規劃的銜接,更緊密結合京津冀三省市的實際。
以北京為例,《規劃》緊緊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堅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規模調控與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加快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強化創新驅動、體制改革、試點示范三個關鍵支撐,扎實推進協同發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規劃》明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個百分點;到2020年北京市擁堵明顯緩解,城際鐵路主骨架基本完成,區域交通信息共享共用程度躍上新臺階;空氣質量與水體水質進一步提高,區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區域間要素流動更加順暢,重點產業合作項目和合作園區建設成效顯著,形成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新局面。盧彥認為,實現這些目標,正是適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解決“大城市病”、實現北京可持續發展、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必由之路。
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職副主任田學斌說,《規劃》的實施將推動未來河北在承接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交通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實現重要突破,同時在公共服務上縮小與京津發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