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在自然生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稱號。記者23日從江西省林業部門獲悉,這個素以生態環境優良著稱的內陸省份已完成生態“腎臟”體檢,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全省的濕地資源綜合數據庫。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按照廣義定義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
擁有“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等河湖資源的江西,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
鄱陽湖是極具代表性的純自然生態的復合型濕地公園,是亞洲濕地面積最大、濕地物種最豐富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之一。每年占世界總數95%以上的白鶴、60%的鴻雁、50%的白枕鶴聚集在鄱陽湖區,開始數月的越冬生活。
江西省林業部門最新數據顯示,該省濕地主要包括湖泊、河流、庫塘、沼澤和泥炭濕地,總面積達91.01萬公頃(不含水稻田),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45%。
江西在對全省13495塊濕地斑塊調查的基礎上,劃定了省內各地濕地面積保有量和全省濕地生態保護紅線。至2020年,達到91.01萬公頃濕地“零凈損失”目標。
目前,江西共有國家級濕地公園28個,省級濕地公園56個,保護濕地面積11.03萬公頃。
根據相關保護規劃,到2020年,江西全省濕地類型及以濕地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總數將達到62個,濕地公園總數達到104個,濕地保護小區總數達82個,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