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植物能消減空氣污染物?市綠化園林局發布研究成果
烏桕消減PM2.5效果好吊蘭吸收甲醛能力強
昨天(3月10日),市綠化園林局發布“園林綠化植物對空氣中PM2.5及相關空氣污染物消減作用研究成果”。該局聯合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展實驗測定發現,烏桕、銀杏、馬褂木等消減PM2.5能力較強,整株法桐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消減作用挺大,巴西鐵、吊蘭、龜背竹等吸收甲醛能力較強。
對抗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灌木中梔子花最強
這是市綠化園林局第二次發布該項研究成果。與去年第一次發布相比,道路綠化植物的實驗對象從5種增加到了33種。“第一次實驗是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南京最冷的季節,所以只能選擇香樟等常綠樹種做實驗。”市綠化園林局綠化政策法規處(科技處)處長臧廷亮說,第二次實驗是在2015年5、6月份,因此增加了法桐、馬褂木、烏桕、銀杏等落葉樹種。
園林綠化植物對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的消減功能到底有多強呢?實驗人員將一株銀杏放進0.7立方米大小、含有較高濃度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煙霧箱”內。兩小時后,PM2.5濃度下降35.7%,二氧化硫濃度下降92.7%,氮氧化物濃度下降59.3%。實驗顯示,綠化喬木中,消減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單株功能最強的分別是馬褂木、楓楊;單位葉面積功能最強的分別是烏桕、廣玉蘭。道路灌木中,消減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單株功能最強的分別是大葉黃楊、梅花;單位葉面積功能最強的均是梔子花。
吸收室內甲醛,白掌耐力最好
“這次我們選擇吊蘭、蘆薈等24種常見室內綠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馬嫣說,實驗方法是將一株株綠植分別放進0.7立方米大小、含有高濃度甲醛的“煙霧箱內”,觀測它們不同的吸收作用。實驗顯示,就單株綠植而言,龜背竹、卵葉鵝掌柴、西洋杜鵑吸收甲醛的能力排前三,其中龜背竹兩小時甲醛吸收率達90%,而蘆薈吸收甲醛的效率僅有30%。就單位葉面積綠植而言,巴西鐵、吊蘭、金邊假連翹吸收甲醛的能力排前三。此外,在對白掌、花葉萬年青、螺紋鐵、橡皮樹進行持續12小時的觀測后,實驗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白掌持續吸收甲醛能力最強。螺紋鐵一開始表現平平,但12小時后吸收力與白掌差不多。
專家:植物生態功能眾多,選種要綜合考慮
研究認為,無論是室外園林綠化植物,還是室內綠植,均對空氣中PM2.5及相關污染氣體具有明顯的消減作用。專家表示,雖然實驗顯示,不同植物的消減作用有強弱,但植物的生態功能很多,城市或者家庭選種還需要綜合考慮。“比如法桐對PM2.5的消減不是很強,但是單株法桐消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功能都排在第二。”臧廷亮說。
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于金平建議,相關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建設單位應充分注重科學建綠,可根據不同污染物環境,科學選擇配置對空氣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消減能力較強的綠化樹種:在二氧化硫污染較重的工廠及周邊居住區,綠化應首選對此消減能力強的植物;車流量較大的道路綠化應首選對氮氧化物有很強消減能力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