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開展合作,將《IUCN自然保護地管理分類應用指南》及《IUCN自然保護地治理指南》中文版正式引入中國,希望借力國際經驗,促進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國家公園的建設。
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最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也是世界公認的最有效的自然保護手段之一。
在保護瀕危物種、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同時,自然保護地還支撐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經濟活動,因此得到了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的普遍支持和高度重視。根據世界自然保護監測中心的數據,目前全球已成立超過20萬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覆蓋了超過15%的內陸及超過3%的海洋。
自1956年中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門建立以來,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的自然保護地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中國已建成8000多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而“十三五”規劃則把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中國的自然保護地在確保生態紅線、建立生態屏障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國家林業局一直都十分重視自然保護地的管理,此次支持IUCN自然保護地指南的中文翻譯出版,也是為了更好地將國際方法與指標引進中國,希望中國的自然保護地工作能夠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提升現有的管理水平。”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巡視員孟沙說。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自然保護地治理、管理和立法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駐華代表朱春全博士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一直致力于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分類等工作,經過數十年的沉淀與積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學的指南體系,并已經作為國際通行標準被聯合國、許多國家及環保組織采納。”
《IUCN自然保護地管理分類應用指南》全面總結了全球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歷史、命名和特點,將自然保護地劃分為包括“國家公園”在內的六大類,并系統地闡述了每個類型的顯著特征、主要目標和管理特點及要求等。《IUCN自然保護地治理指南》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IUCN自然保護地管理分類應用指南》的基礎上,對全球自然保護地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