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南京劃定六條通風廊道 城市建設需助清風入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3-17  

        幾天前的空氣質量連日中度污染,曾讓南京環保部門急切等待大風的到來。可這座城市三面環山,40多年來,風速卻呈明顯減弱趨勢。所幸的是,南京已在城郊劃定6條通風廊道,其中河西、江北風道綿延數公里,在高密度建設區域留下通風口,引風入城,讓“水泥森林”透口氣。

        千億元地塊給風留“路”

        南京市規劃局最近公布長江三橋生態廊道規劃,這條北起京滬鐵路,南至長江的廊道長20公里,寬2公里。在這50平方公里的空間里,現有建設用地的80%將歸還給自然。而據最新消息,這條生態廊道將延伸至長江南岸,河西魚嘴地區與雨花臺板橋地區之間長約4公里的區域被劃定為“通風廊道”,禁止開發。這片區域面積至少有3000畝,按目前河西地價,價值近千億元。

        南京市規劃局總規處副處長張成介紹,南京的主導風向為東北和東北偏東風向。長江魚嘴以南,正是東北風順長江通道進城的入口之一。留出通風口,有利于城市氣流攪動,緩釋污染。河西是南京城市新中心,開發密度高,其南部的魚嘴以高層建筑為主。而板橋新城開發密度同樣很高。借助風道將兩片高密度開發區域隔離,有利于阻斷城市“攤大餅式”發展,促進“組團式”發展。

        讓風進城,更要讓“干凈的風”進城。南京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東北片正是化工產業區。南鋼、南化、揚子、巴斯夫、南京化工園和金陵石化隔江相對。在國務院待批的南京總體規劃中,化工園所在的長蘆片區和玉帶之間4公里長,2公里寬,近10平方公里的區域為通風廊道,在東北處的化工區域中留下能輸入潔凈空氣的通風口。

        南京河西和江北,眼下正在大開發大建設,兩處通風廊道均面臨被侵占的潛在威脅。河西魚嘴以南控制區已有項目打主意,后遭否決。在江北,留下來的通風口處于長蘆片和玉帶片之間,被擠占的威脅更大。長蘆以化工園為主發展化工產業,玉帶片區與金陵石化一江之隔,位于主城和仙林地區上風向,其產業選擇尤需謹慎。曾有專家提出將玉帶片區一起列入通風廊道,不搞化工,限制開發。但這片沿江區域面積達20平方公里,實在是產業發展的寶地。10年前,玉帶曾有意引進千萬噸級的煉油和百萬噸級的乙烯項目,但遭到否決。南京已對玉帶片區制定發展底線,嚴禁光氣、惡臭及高污染項目進入。

        大風成城市稀缺資源

        “霧霾靠風吹”,并不只是調侃。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慧介紹,近10年,德國斯圖加特、日本東京、中國香港等城市先后開展風廊的研究與規劃。越來越多的學者贊同將通風廊道納入生態安全格局,他們認為城市忽視通風廊道的構建,是造成區域大氣污染的重要根源之一。

        根據張慧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大風成為城市內部日益稀缺的資源。氣象部門的數據表明,1960年至2014年,南京年均風速呈持續下降趨勢。這期間,該市年均風速下降0.272米/秒。2008年,當地平均風速明顯增加,但之后又呈下降趨勢。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機構的共同研究則表明,1971年至2007年,南京城區近地層風速從3米/秒降至約1.8米/秒,降幅達40%。南京氣象臺臺長姜有山認為,建筑群增多、增密、增高,是城區風速顯著減小的重要原因。

        南京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程茂吉介紹,南京東有寧鎮山脈,北有老山,西南有云臺山脈,空氣不易擴散,靜風頻率為22%,全年約五分之一的時間呈無風或弱風狀態,空氣中的污染物易積聚形成污染。南京有長江和繞城兩大主要通風廊道,另規劃多條打開主城的通風口,即靈巖山—八卦洲、化工隔離帶—長江三橋廊道、秦淮河—主城、云臺—牛首—祖堂、紫金山一青龍山等。在張成看來,主城核心區最需要置于風的吹拂下,但要讓通風廊道深入高樓密集的主城幾乎不可能,只能讓風口盡量向主城區靠攏。現有6條風道即便處于城郊結合部,要完整地予以保護,難度并不小。

        德國斯圖加特是最早研究與規劃通風廊道的城市。當地通過模擬冷空氣流動狀況,證明城市周邊山坡地的峽谷地及山隘出口是冷空氣的重要通道。南京周邊幾大山脈之間的區域被劃為重要的通風廊道。而南京紫金山與青龍山之間的廊道上,建起大型產業園。秦淮河從溧水、句容進入江寧后,6公里長的河道兩側都劃入南京通風廊道,兩側保留寬度達300米。這些區域要長期“留白”也非易事。張慧認為,長江是南京最大的通風口,江北新區建設提速,應考慮為江風留路。

        風吹不盡GDP里的粉塵

        兩年前,南京有意為清潔空氣廊道做出專門規定,并計劃逐步遷移風道上的排廢企業。“這很難實施!”南京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郭健認為,大氣流動很復雜,很難進行定量分析,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哪家企業處在風道上。

        “讓風吹”的理念,有望通過規劃落實到城市核心區。即將啟動建設的大校場區域,規劃有通風廊道。東南大學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段進主持該區域的規劃與設計。他介紹,大校場為城市留出一條東南—西北向的通風廊道,借此使得城市東南和西北向形成對流,讓風吹進城市。大校場東南側的七橋甕濕地公園和周邊總共2平方公里區域不開發,主跑道保留,主跑道北側的整個街區,建筑全部規劃為多層。

        “通風,是中國傳統民宅的基本要求。”張慧認為,氣流與城市空間的關系是新興的跨界研究,要精準把握風的動向確實很難,無論城市布局,還是小區設計,都應考慮大氣流動的因素,好的環境要“有山”“有水”,還要“有風”。

        無論風的作用有多大,受訪者均強調,城市大氣治理最終還是靠減排,靠產業調整。南京PM2.5來源中,燃煤貢獻率排第一,達27.4%。單純靠風吹,吹不盡GDP里的粉塵。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