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務院批復的第三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
會議認為,培育發展成渝城市群,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的新路子,對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契合互動,釋放中西部巨大內需潛力,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明確,成渝城市群建設有五大任務,包括“實施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壯大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農林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開放”、“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統籌城鄉發展”等。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駱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的提出,將有利于促進成渝地區從地理層面的城市群走向經濟意義上的城市群。
成本共擔利益共享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群。“十二五”末,重慶與四川省經濟總量之和已逾4.5萬億。
此前有報道稱,成渝城市群包括重慶全域和四川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內江、宜賓、瀘州、自貢等11個城市及所轄73個縣(市)、1636個建制鎮,幅員面積18.3萬平方公里。由于規劃全文還未發布,目前尚不知道范圍是否有所調整。
不過,盡管發展迅速,區域內部,尤其重慶和成都之間,因產業趨同而無序競爭的情況長期存在,對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阻礙,兩地學界和官方均有加強戰略合作的同識。
駱玲認為,成渝城市群的一個特殊之處,在于擁有成都和重慶兩個經濟水平相當、行政上卻又獨立的核心城市,相比之下,亦同時擁有雙核心的廣州、深圳都在廣東省行政統籌下,而單核心的經濟區如中原城市群、長株潭亦歸屬一個地方政府管轄。
對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推動資本、技術等市場一體化”,駱玲認為,其目的正是國家從戰略布局和頂層設計層面考慮,加強對成渝兩地發展的統籌協調,引導促進成渝城市群建立產業集群和鏈條上的關聯配套,減少相互間產業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提升城市群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
“探索建立城市群核心城市間合理公正的利益分配、協商和補償機制,將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長遠體制保障。”駱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