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建設美麗山水城市 重慶未來有望增13處濕地公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6-15  

        重慶主城區兩江合抱、青山縱隔,建設美麗山水城市,重慶有哪些規劃?25日,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分組審議了市政府關于重慶市主城區美麗山水城市規劃工作情況的報告和《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重慶市主城區美麗山水城市規劃〉的決定(草案)》的議案,據了解,今后重慶將在繼續強化“四山”(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兩江”等大山大水保護的基礎上,系統梳理山系、水系、綠系,使山、水、綠資源更好地融入城市。

        據了解,《重慶市主城區美麗山水城市規劃》從主城區山、水、綠資源條件分析出發,理清山系、水系、綠系脈絡,提出規劃保護和利用的原則,明確了生態體系與城市建設相互融合的規劃管控措施,規劃在繼續強化“四山”“兩江”等大山大水保護的基礎上,系統地梳理山系、綠系、水系,將城市內的中山中水、小山小水納入了規劃管控范圍。

        市規劃局局長曹光輝稱,重慶長期以來重視山水城市的保護和建設,近年來陸續組織編制完成了“四山”管制規劃、兩江四岸城市設計,出臺了“四山”開發建設管制規定,將管理和控制要求落實到了城市開發建設中,但以往一般側重于山、水、綠資源某一方面的研究,缺乏對主城區山、水、綠資源整體的系統化梳理,城市內部仍然存在“顯山露水”不夠、城市建設與山水特色保護之間矛盾較為突出等問題,城市開發建設中也還存在占用綠地的情況,因此制定了專項規劃對主城區山系、水系、綠系系統性地加強保護。

        在山系保護與利用方面,規劃確立了以“四山”為主脈,鵝嶺、照母山2條城市山脊線為次脈,包括40座重要城中山體和其他一般丘陵在內的山系保護對象名錄,制定管控措施,強化山體的生態服務功能,彰顯山城景觀特色,發揮其休閑游憩作用,形成山城交融的山系空間保護與利用格局。

        今后將進一步提升林相品質,確保天然林面積不減少,人工林面積逐年增加。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完善“四山”地區的休閑游憩功能,在“四山”地區現有登山入口基礎上,新增9處登山入口,規劃5組貫穿南北,串聯主要自然、人文資源和活動節點的郊野綠道,供市民休閑游憩。

        同時,還將構建城市風光眺望系統,在“四山”地區及重要城中山體、山脊線,選擇具有較高旅游價值,能體現山城特色風貌的制高點或山體突出部分,設置32處風光眺望點。在城市內部重點地區、重要開敞空間、重要公共建筑,以及具有較好視線展開面的地段,控制46處城市內部對外的眺望點,通過眺望系統的規劃建設,實現向下看“山在城中”,向外看“城在山中”的山城特色風貌。

        在水系保護與利用方面,規劃顯示,將按照劃定“三線一路”的原則進行水系保護。根據具體地段和功能,分級、分段制定標準,劃定管控線。并將強化兩江四岸的休閑游憩功能,保護特色景觀。保護明月峽、銅鑼峽、江北城外梁、珊瑚壩、九龍灘等21處峽、磧、灘等典型特色景觀,任何開發行為和工程建設均不得破壞其自然生態原貌。還將在現狀彩云湖、九曲河、迎龍湖3處濕地公園的基礎上,利用部分兩江灘涂地、一級支流的洪泛區,新增13處濕地公園。

        在綠系的保護與利用上,重慶將以“四山”、“兩江”和重要支流為綠化主系統,以防護綠帶、隔離綠帶為線串聯在城市中,以郊野公園、城市各級公園為點,結合市民就近使用需求,形成點線面結合、均衡布局、城綠相生的城市綠化網絡。《重慶市主城區美麗山水城市規劃》中規劃了6組組團隔離綠帶、11處郊野公園,并將整合現行規劃中的各類綠地,按步行20分鐘可達的標準布局城市組團級公園,按步行10分鐘可達的標準布局社區級公園。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