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端午節,望城區大澤湖街道的吳龍發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條信息被朋友們不停點贊,這條信息說的是吳龍老家門前新增的一條美麗林帶。吳龍家門口的變化只是長沙“三年造綠大行動”成效的一個縮影。造綠大行動以“十大”綠化工程為重點,營造出了讓市民出門見綠的美景。
始于2013年年底的三年造綠大行動帶來的不僅僅是城市景色的改變,還大大推進了“綠色城市”建設的步伐,給市民群眾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綠色福利,讓幸福感和獲得感“指數”飆升。
理念
建生態環境最好的宜居宜業城市之一
2013年,長沙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此時長沙的城區面貌相比之前已經大為改觀,但與其他許多大城市一樣,長沙中心城區寸土寸金較少造綠植綠,城郊結合部亂搭亂建、黃土裸露、灰塵滿天。在長沙二環線周邊,存在著大片的棚戶區、堆放場、倉儲地、取土區,立交橋周邊臟亂差區域也不少。長沙火車南站周邊片區由于工程建設的原因,綠化缺少,主要出城口干道和高速公路、鐵路兩廂缺少環城林帶、綠色廊道。
此時的人民群眾除了要求經濟健康發展,對生存環境和幸福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如何加快建成“三市”,如何圓長沙人民的“小康夢”、“兩型夢”、“幸福夢”?2013年9月舉行的中共長沙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對此有了回應。作為回應之一的造綠復綠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
“造綠復綠的宗旨是為廣大市民帶來更多高品質的綠化福利,為民、利民、惠民。今天的造綠,就是這座城市明天的寶貴財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易煉紅的話道出了長沙開展造綠復綠的初衷,他更是多次前往造綠復綠項目建設現場進行指導。
緊接著,三年造綠大行動計劃正式出爐。這一行動提出了很高但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到2016年末全市實現森林覆蓋率保持在5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到50%(含濕地),把長沙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生態環境最好的宜居宜業城市之一。
“實施三年造綠大行動,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是市委、市政府為加快品質長沙建設,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精致精美、人見人愛’而作出的重要部署。”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多次在推進會上明確要求,不搞短期行為,不搞形象工程。
根據《長沙市實施三年造綠大行動總體方案》,長沙將通過“十大工程”的實施來實現美好藍圖。在藍圖的指引下,1.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造綠復綠的熱潮。各縣(市、區)將三年造綠大行動作為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來抓,重點抓好“十大”綠色示范工程,分條塊明確了各鄉鎮(街道)與有關部門的責任,細化任務分解,保障工作扎實推進。
數據
近三年完成綠化34500公頃
實施造綠大行動不僅僅關乎形象、關乎民生,更關乎每一個長沙市民的生活。為了順利推進三年造綠大行動,長沙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并嚴格執行。
全民參與營造了大行動良好氛圍。在長沙市的主要道路、造林工地和廣場、公園等人流密集處,到處懸掛著宣傳標語;綠化宣傳資料及時送到長沙市民的手中;報刊、電視、網絡開展評選活動營造氛圍,充分激發市民造綠的參與熱情。
創新機制提高了造林綠化的質量。全市各地積極探索多種發展形式,全面落實造林綠化用地。同時,市縣兩級建立健全了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政府主導,以點帶面,以獎代補,帶動各方資本的投入。
考核問責保障了造林綠化的成效。市委、市政府建立了造綠工作督查機制,派出督查組定期或不定期檢查指導造林綠化工作。三年造綠大行動推進落實情況納入市縣兩級績效考核范疇。
長沙市造綠復綠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近三年來,長沙綠化建設的各項指標逐年遞增。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4.8%。
截至2016年6月,長沙已完成綠化建設面積34500公頃,其中,建成區新增綠地2015公頃,新增公園綠地1066公頃。“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城市新畫卷在長沙已經初現輪廓。
2016年,長沙再次鋪排包括環城綠帶生態圈、磁浮生態綠帶走廊、“千園之城”等在內的造綠復綠項目408個,伴隨著包含“一環、九園、十二區、二十八點”的環城綠帶生態圈的合攏,城市綠化效應將全面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