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等,并要求福建等試驗區要突出改革創新,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為其他地區探索改革的路子。
福建農林大學一直在堅持建設生態校園、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更是樂于把生態文明相關科研創新成果主動服務社會,近年所獲得“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校”“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都是對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成果的高度肯定,這在很多熟悉了解的人看來,也是實至名歸。剛剛通過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又對學校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今后要更加注重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積極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要求。
環境育人
雋秀校園生態特色濃郁
“兩江交匯、兩山相擁、湖光山色、人文雋秀”是對福建農林大學校園的高度概括,優美溫婉的生態環境吸引游人駐足欣賞。福建農林大學校本部占地面積156.19公頃,其中綠地面積就有86.81公頃,綠地率達57.08%,綠化覆蓋率達59.02%;植物種類2000多種,動物種類12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4種、二級保護植物10種,湖光、山色、田園、人文景觀和諧融為一體。
設計者描繪了“閩臺教學觀賞植物園”宏偉藍圖,目前已建成了“觀音湖”“森林蘭苑”“中華名特優植物園”“恢復性濕地公園”等獨具農林特色的生態景觀,兩條依山而建的登山步道將全校8個專類教學植物園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集休閑、觀景、教學、科普為一體的生態景觀園區,“讓大地呼吸、讓小鳥休息、讓小鳥安居”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在校園景觀里淋漓體現,為各種動物、鳥類的棲息定居與落腳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學校專門成立了一支校園生態導游志愿服務隊,為師生和游客講解校園生態景觀,結合優美風光同步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福建農林大學還依托各學院,建成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園以及木生昆蟲館、蜜蜂博物館、杉木展覽館等多個展館,為廣大學生及社會民眾普及水土保持、病蟲害防治、益蟲利用等相關知識。值得一提的是,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園是水利部命名的國家級示范科技園區、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集科普、科研、交流與一身的綜合性科普示范園區,本著“為社會服務、為科普服務、為科研服務”的態度,免費對社會開放,讓師生和游客直觀感受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此外,學校在金山主干道開設生態文明宣傳專欄,每月定期更新,或宣傳最新生態理念,或展示學校四時美景,潛移默化中讓師生認同生態美、維護生態美。
注重引導
教育體系融入生態理念
長期以來,福建農林大學堅持立德樹人,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建設納入中心工作,注重生態教學團隊建設,不斷提升課程質量,構建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學校有意識的教育引導,使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學》《工程索道》《水土保持學》3門課程于2013年立項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農業生態學》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生態經濟學等20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或省精品課程,森林生態學等4支教學團隊被評為福建省級教學團隊;《生態文明:撐起美麗中國夢》2014年立項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并在教育部“愛課程”網上線。
學校還堅持開展各類主題鮮明的環境教育活動,將教學與實踐相融合,深化師生的生態文明理念。舉行植樹護綠活動和環保宣傳月活動,開展了愛鳥周、“綠色校園活動月”五大系列活動、“發現生態之美傳播生態文明”主題攝影展、生態演講賽、環保服裝設計大賽、“光盤”行動、地球一小時等生態文明活動;成立了環境保護協會和節能志愿者協會,協會深入社區宣傳環保理念、普及環保知識和開展環保相關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深化學生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和環保意識,形成了人人參與建設生態文明校園的良好氛圍。
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全國高校節能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隨著一批批農林學子走出校門,通過他們,將學校倡導的生態文明理念撒向四面八方,把綠色環保的概念和生態文明意識傳播給周邊的每個人。
樂于撒播
生態成果主動服務社會
作為福建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以及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與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農林大學積極引導師生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問題進行課題研究和科研攻關。2011年以來,學校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五個一”措施全力助推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幫助編寫完成了17項水土流失治理規劃,建立長汀水土保持博士工作站,牽頭組建了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取得顯著成效。與全國32個省(區、市)370個縣(區)合作共建,一大批生態文明建設優秀成果得到應用推廣,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甘蔗系列品種年應用面積覆蓋全國甘蔗種植面積85%;麻類新品種年推廣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1/3以上;“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成果在南方11省(市)累計推廣1421.8萬畝次,增收節支約23.7億元;菌草技術推廣到101個國家,在扶貧和援外中貢獻重大,推動了菌草技術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
此外,學校每年為全國各地培訓技術骨干和農民近萬人次,以環境學科知識貢獻不斷提高行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組織骨干教師編寫通俗易懂、實踐性強的培訓教材達130多萬字,多家新聞媒體對學校所作的生態文明教育的貢獻進行廣泛報道。
生態文明建設永無止境,追尋生態文明之夢的腳步永不停歇。福建農林大學將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的審議通過為契機,將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與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功能創新緊密結合,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在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福建生態省建設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