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廣東打造“海綿城市”緩解內澇之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22  

        近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及江淮、西南東部等地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部分城市內澇嚴重。城市安全的話題再次引起廣泛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此指出,當前不少城市出現內澇,這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設歷史欠賬較多。

        廣東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主要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廣東省《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關于具體實施,廣東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對已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三是低影響開發建設。

        具體來說,要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自然水體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并逐步恢復已破壞水系的原有狀態。

        針對如何克服城市道路的硬底化問題,徐波以一條市政道路為例介紹,人行步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可分別鋪設透水磚、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車道分隔帶設置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被淺溝等。一方面滋養土地,另一方面減少地表徑流。

        以佛山為例,佛山新城的市政人行道和公共區域非機動車道采用了透水鋪裝設計,主要通過面層吸水、基層下滲、底基層排水、地下儲水四個步驟實現道路透水、儲水功能,大大降低了地面徑流,不僅避免了雨水倒灌,還增加了道路安全性。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