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長期以來,“下大雨水浸街”是令廣州人頭疼的事情。近年來,經過不斷整治,崗頂等一批水浸黑點情況已有了明顯好轉,然而根據廣州市水務局最近公布的信息,廣州仍有26個可能出現水浸的路段,其中包括中山一立交、環市路童心路橋底、黃華路、省高院對出路段等“老面孔”。
廣州中心城區為何屢遭水浸?廣州市水務部門有關人士分析,這既有地理原因也有人為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綠地率減少,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容量面臨巨大壓力,地表不斷硬化,這些因素逐漸成為了廣州水浸的最大“黑手”。廣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解決城市建設帶來的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問題,廣州必須走建設“海綿城市”的道路。
新快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2015年6月廣州市府常務會議通過審批的《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就已提出未來將規劃“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在今年1月25日召開的廣州市水務系統2015年度總結大會上,廣州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2016年市水務部門將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以及水環境治理工作,加快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被擺在了首要位置。
“海綿城市”建設還被寫進了2016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廣州將建設“海綿城市”,加強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建設。而在2016年則要組織“海綿城市”規劃研究。
目標:4年內中心城區防洪(潮)達200年一遇
今年6月底,廣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并表決通過了《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6-2020年)〉的決議》(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提出,廣州要打造“海綿城市”,實施城鎮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減應設置滲排一體化系統,目標是新建項目室外可滲透地面率不低于40%。同時完成對中心城區重點易澇區域排水系統改造,探索建設深層隧道排水系統。到2020年,中心城區防洪(潮)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南沙區和番禺區主要堤圍防洪(潮)標準達到100年至200年一遇,海鷗圍、高新沙圍等防護農田區的堤圍防洪(潮)標準達到50年一遇。北部中小河流防洪(潮)標準達20年至50年一遇,結合低影響開發等措施,中心城區能有效應對50年一遇的暴雨。
從《規劃綱要》可以看出,要通過濕地公園對城市排澇起到作用,還需要在廣州市內分布更多根據“海綿城市”要求設計的濕地公園,在不能建設濕地公園的空間密集地區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儲水池塘、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發揮作用。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海綿城市”試點片區包括天河智慧城、國際金融城、海珠生態城、大坦沙島、廣州教育城、中新知識城、廣鋼新城、廣州南沙新區明珠灣區(靈山島尖)、東部生態廊道。近日,“海綿城市”首期示范項目——天河區智慧城大觀濕地公園正式投入使用。這一濕地公園采用“海綿城市”理論設計,看似是生態景觀,其實是一種自然調節的“市政設施”,能防洪澇,凈化水質、土壤,回補地下水,修復生物棲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還可讓市民休憩游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