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省委近日召開十屆八次全會,會上相關負責人提出,要依托山水環境特征,加快建設美麗城鎮,使城鎮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作為落實該理念的具體舉措之一。據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四川省將啟動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年內將啟動25平方公里山水園林建設,啟動35平方公里城市生態修復。
環城生態帶:
投1600億元,建85公里“翡翠項鏈”
攤開成都市地圖會發現,繞城高速兩側500米范圍分布著濕地與湖泊,共同構成圍繞成都市中心城區的“翡翠項鏈”——環城生態帶。
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城生態帶面積達133.11平方公里,以“六庫八區”生態湖泊水系為核心。環城生態帶建設預算約1600億元,預計將于2020年建成。目前已完成投資約600億元,建成錦城湖、青龍湖一期、白鷺灣濕地等項目,形成了約24平方公里的六片城市森林及水生作物區。全面竣工時,將基本形成環城85公里長的綠色生態景觀空間,為中心城區裝上“天然綠肺”,成為一道重要生態屏障。市民乘公共交通約30分鐘,即可享受到環城生態帶內的森林、湖泊和濕地等。
環城生態帶建設規模巨大,涉及居民安置等問題,如何確保有序實施并取得成效?上述負責人表示有3條秘訣:制定《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并使其成為特定區域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以此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并為打擊損害環境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堅持利用現有自然生態基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力開展土地綜合整理,逐一解決難點和歷史遺留問題,多形式安置農戶17.2萬人,使城市生態用地規模日益擴大,空間形態持續優化。
城市公園:
改善“小環境”,構建多樣生態圈
從成都市中心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沿途都是新建寫字樓、筆直寬闊的馬路……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不可避免會擠壓城區生態空間。這片見縫插針的高密度城區,并沒有城郊那樣的大量土地可用于生態建設,如何改善并修復局部生態“小環境”?
城市公園是一種答案。和偏重觀賞性的傳統公園不同,城市公園更注重生態圈打造和生態修復功能,是城市景觀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天府大道金融城附近,就有這么一座城市公園——交子公園。7月28日,交子公園現場一片繁忙,挖掘機、卡車往來奔忙。這是施工中的一期項目,面積僅約5.8萬平方米,預計年內建成。四周都是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將這片小小的公園緊緊圍在中心。“公園核心是要構建多樣自然生態圈,同時建立土壤—大氣—植被生態修復系統。”在公園設計方、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二院副院長張靜看來,公園雖小,依然可對周邊“小環境”改善起到巨大作用。
構建生態圈,是以生境多樣性為支撐。簡單而言,是通過營造適合多種動物的生活環境來恢復生物多樣性。例如植物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并考慮蝴蝶、蜜蜂等昆蟲類蜜源問題;在環境營造上專設禽類、鳥類棲息地,栽植喬木灌木等植物;在穿過公園的市政道路上方建設廊道,以避免阻斷動物遷徙。
至于對大氣、土壤修復,一方面通過內生菌根和有機肥復合技術提高植物對土壤重金屬鉛、鎘修復效率;另一方面則選擇對大氣凈化修復效率強的植物,實現植物吸滯粉塵、吸收與吸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等。“選哪些植物、栽植多少,都事先經過嚴密估測。”張靜說。
根據測算,公園可吸收周邊空氣中22%的微粒;蒸發降溫效果相當于860臺中央空調;每日可吸收二氧化碳約21噸,相當于超過1.4萬人每天呼出量。張靜表示,待公園投入運營后還會有2—3年的觀察期,即時檢驗并調整方案以確保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