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全國森林旅游迸發綠色能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8-31  

        “森林旅游現在很火,可是卻存在‘兩頭不靠’的問題。有些景區人滿為患,有些景區門可羅雀。”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的長白山國際生態論壇上,國家林業局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超如是說。據介紹,全國各類森林旅游地數量已接近9000處,去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0.5億人次。龐大的數字背后是冷熱不均:一些知名景點人滿為患,游人頭疼,景區不堪重負,而更多的美麗景點則人跡罕至。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林業部門先后開展了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的建設工作,其間還發展了一大批樹木園、野生動物園、林業觀光園等,這些自然區域是我國森林旅游發展的主要載體。

        充滿森林旅游熱情的人們常常糾結于不知道去哪兒好。“春賞百花、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親冰雪,吉林的一年四季都有賞不完的美景,有森林公園58個、濕地公園33個。”吉林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偉說,比如幾乎全世界都知道吉林的長白山,但是很美的向海濕地、莫莫格濕地,知道的人就少多了。

        “深入解讀森林內涵,必須開啟保護性利用途徑。”有專家認為。

        森林旅游實現了從“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的轉變,不僅保護了生態,而且對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由于森林旅游具有就業門檻低、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等優勢,周邊百姓不離鄉土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和增收渠道。

        “大部分貧困地區位于大山區、大林區,通常這些區域的森林等自然資源具備種類多、品位高、規模大、原真性好等優勢,發展森林旅游的潛力十分巨大。”楊超介紹,截至2015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含貧困片區縣)中,有415個貧困縣分布有537處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和林業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占全國貧困縣總數的50%。發展森林旅游對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