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民用建筑節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提出未來5年北京將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試點示范,特別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具備條件的綠色生態示范區提高綠色建筑的普及率。
《發展規劃》顯示,未來5年,北京將開展不少于30萬平方米超低能建筑示范區,其中政府投資的項目不低于20萬平方米的面積。
中國建筑設計院高級建筑師王凌云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綠色建筑的發展以政府主導為主,許多城市由政府將綠色建筑的要求寫在規劃意見書中,作為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同時也是保障綠色建筑得到推廣的有力手段。
綠色建筑距離老百姓有多遠
什么是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適用空間,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王凌云指出,綠色建筑的突出優勢就是減少能源占用與消耗,建筑可持續并與人需求相適應。
中國綠色建筑促進會韓全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滿足了人們感官需求,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是建造綠色建筑的最大意義。當人們疲憊期間而面對一片植物墻、綠化屋面時,可以感受到原始自然的神秘博大,心靈受到強烈震憾,享受它散發的自然純真、樸實、活力等。當人們心理感受綠色建筑時,認為所處建筑是通過環保材料、廢物利用、節能減排等措施建成,其心理愉悅、社會責任、自我貢獻等心理感受獲得滿足。
在大多數眼里,與綠色建筑聯系起來的是大量的高科技的運用,智能化的操作。綠色建筑以其高昂的價格和“貴族化”的定位讓老百姓望而卻步。
王凌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綠色建筑在節能、節地、節材以及環保等方面有價標準,通過強制項(綠色建筑的必備條款)、一般項(可選擇項目)和優選項(難度較大、指標要求較高的項目)的分數累加形成三個星級標準。強制項和一般項都是用傳統手法和優化設計可以實現的,成本增加的并不多。
韓全衛表示,影響綠色建筑普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價格的影響較為突出。開發一平方米三星級綠色建筑的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200多元,但在用地、設計、審批等方面的花費仍舊不菲。因此,由于開發成本較高的,現有的綠色建筑項目多數以中高端市場定位為主,“綠色住宅”目前基本上定位于改善型需求類產品,離錙銖必較的普通剛需購房者還有一定距離。
“盡管國家規定購買綠色建筑在金融貸款上有一定優惠,但實際上還并沒有形成具體可行的強制執行標準,即使日后形成了完整的貸款利率優惠政策,其幅度也是個問題,能否讓優惠的幅度超過綠色建筑成本帶來的漲價幅度,目前來看是很難的。那么,消費者在住房體驗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很難主動選擇“綠色建筑”。如果消費者沒有動力購買,開發商就沒有動力建設,“綠色建筑”要普及起來,仍有阻力。”韓全衛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