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內蒙古準旗科協全力服務美麗鄉村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0-11  

        2016年,隨著“十個全覆蓋”工作的不斷推進,內蒙古準旗科協通過抓產業發展扶持項目、抓實用技術普及,全力服務美麗鄉村建設。2016年初,內蒙古準旗科協籌集30.37萬元資金,為包扶村沙圪堵鎮福路村的7戶絨山羊養殖示范戶建設了標準化棚圈、儲草棚、飼料庫,購置了鍘草機等相關配套設備。

        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抓產業發展扶持項目。內蒙古準旗科協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理念,通過抓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積極推進項目扶持。2016年初,科協籌集30.37萬元資金,為包扶村沙圪堵鎮福路村的7戶絨山羊養殖示范戶建設了標準化棚圈、儲草棚、飼料庫,購置了鍘草機等相關配套設備。同時,為該村12戶貧困戶制定產業脫貧幫扶方案,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個增收致富項目,逐步讓每家的“小”變成了區域的“大”,形成產業規模經營。目前,貧困戶的有機玉米及瓜果蔬菜已上市銷售,生豬存欄21頭,肉羊存欄96只,蛋雞510多只,日產蛋300余枚,為年底脫貧打下了良好基礎。

        按照“要富口袋先富腦袋”的思路,加強群眾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提升群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重點圍繞就業觀念、勞動保障、特色種植、生態養殖等知識進行技術培訓,確保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聯絡旗內外專家、技術人員,對種植養殖戶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和實地指導服務。共舉辦培訓班12期,培訓各級干部及農牧民技術員1300多人,有21戶實施了產業發展項目,預計每戶年增加收入1.5萬元。

        抓科學技術普及,提升美麗鄉村輻射帶動能力。自準旗美麗鄉村建設開展以來,科協高度重視、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科普工作,集中力量在9個鄉鎮的10個嘎查村文化圖館設立了“科普圖書角”,為村民新派送5萬多元的科普書籍,種類達到50余種,內容涵蓋種植養殖實用技術、科學生產實用技術、健康調理飲食知識、家庭醫療生活必備、心理因素自我調節等科普知識。在示范村建設了一批設計新穎、融入環境的科普畫廊、科普宣傳欄,使科普融入了美麗鄉村文化內涵之中,推動了群眾科學素質的提升。

        依托大協作、大聯合,形成“大科普”,使科普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源動力。2016年3月20日至4月3日,聯合旗科技局、司法局等十余個單位開展的“愛我鄂爾多斯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深入沙圪堵鎮、暖水鄉等13個蘇木鄉鎮、街道進行了科普宣傳。同時啟動科普大篷車定期赴“十個全覆蓋”示范村進行科普巡展服務。累計發放科普資料31000多份。服務群眾達12200余人(次),充分發揮科技場館、科普示范社、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在科學傳播與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使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走進科普教育陣地,參與科普體驗和實踐活動,提高了科學意識,增強了運用科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大協作科普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源動力。

        推動“兩個模式”,提升美麗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兩個模式即“十個全覆蓋”示范村“點菜式服務”模式和“技術人員+示范戶+輻射帶動戶”模式。按照“科普跟著產業項目走”的原則,產業項目落實在哪里,科普服務跟在哪里,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技術,就為他們聘請那方面的專家。先后聘請數名旗外知名科技專家教授進行了小雜糧、果樹經濟林和畜禽疫病防治等動、植物方面十多次科技培訓、現場指導。同時推動“技術人員+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模式。采取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推廣方式,選聘42名專家人才,組成“準格爾旗科技服務團”進行技術指導。遴選文化程度高、種養技術精、群眾基礎好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每個科技示范戶負責輻射帶動10個農戶,由點到面,逐步擴大農村科技普及范圍。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