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園林生態保護專業委員會2016學術年會獲悉,上海已經成立“上海城市困難立地綠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今后將進一步加大對城市困難立地的綠化種植研究和技術研發,樓宇外墻、屋頂以及垃圾填埋場等灰色空間有望進一步“綠”起來。
隨著持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市中可適合綠化造林的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城市棕地,如垃圾填埋場、受損土地、鹽堿地、拆遷地等,甚至橋柱、墻面、屋頂都被“挖潛”用于綠化造林,預計到2030年,超過四分之一的綠化造林不得不在這些土地上開展。而這些土地嚴格來講,不能滿足綠化造林的基本條件,普遍存在環境惡劣、污染嚴重、土壤質量差等特點,屬于綠化造林“困難立地”,對于土壤改良、物種選擇、群落構建等生態技術的創新與適用性、成套化的依賴度更高。
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的科研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并綜合集成了植物品種篩選、群落結構配置、土壤改良、水肥植保等技術,在世博園區規劃、老港垃圾填埋場7600畝造林生態恢復、杭州灣灘涂造林以及立體綠化等重大項目中,提供了極有力的創新技術支撐,成果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聯合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政總院、上海聚隆園林股份公司等四家單位已組建成立“上海城市困難立地綠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等平臺,圍繞后工業化時期城鎮化更新中產生的大量城市棕地、廢棄地、受損濕地,以及立體綠化、濱海鹽堿地等城市典型困難立地生態恢復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和成果集成推廣聚焦攻關。
例如:已完成的老港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包括7600畝封場后土壤改良、抗性樹種篩選、造林等。一方面為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增加了更多的可綠化造林面積,為十三五期間綠化林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又對城市土壤進行了修復,進一步改善了市民生存、生活的生態環境。
同時,該院還在“上海綠地土壤質量監測共享平臺”上,面向社會提供土壤質量檢測、咨詢、研發設計、測試驗證、中試放大等專業技術服務,為患病的“城市土壤”提供“檢測報告”和“治療方案”,促使其“早日康復”。
在“綠化市容特色技術和產品推廣服務平臺”中,針對應用性技術研發的特點,構建園林行業多學科多單位聯合,利用平臺從研究、中試到轉化全方位技術創新,集聚科技資源和科技人才,打通科技轉化的瓶頸,解決成果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擴大科技轉化疊加和倍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