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2030年長沙初步建成海綿城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08  

        不但能蓄水,還可以凈水,改變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長沙市這個“海綿城市”具體怎么建?10月26日上午,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揭牌儀式暨首屆海綿城市建設論壇舉行,多位專家對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基礎研究、生態產業、綠色金融等方面給出建議與意見。

        【初步規劃】

        14年后長沙將初步建成海綿城市

        今年起,長沙市獲批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型城市試點,并開始制定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

        日前,長沙市政府印發《長沙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并計劃在10月底編制出海綿城市的總體規劃,指導控制城市水系、綠地、土地開發、城市排水、道路交通等專項規劃。

        根據初步的規劃目標,海綿城市的建設將被貫穿到全市的建設領域中。到2018年,基本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示范項目,并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海綿城市地方技術、政策、標準體系。

        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長沙市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建成區雨水徑流綜合控制效果明顯,徑流污染得到一定程度消減。

        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實現海綿城市建設區不低于70%的自然降雨量就地消納和利用,初步將長沙建成為海綿城市。

        【專家建議】

        依托湘江將長沙海綿城市建成“流域化”

        具體如何實施?論壇上多位專家也給出了多個角度的意見。“長沙市海綿城市的建設起步較晚,但有個優勢,那就是屬于國務院最早獲批的兩型城市建設。”中國海綿城市及流域管理先行倡導者、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波表示,長沙要建好海綿城市,要從江、河著手,建設“流域化”的生態城市。

        “以長沙市內澇比較嚴重的老城區為例,這需要系統的研究,制定適合長沙的‘城市雨洪管理技術’。”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士焦勝表示,長沙市在開始海綿城市建設前,相關部門更應該建設基于大數據的雨洪風險監控、評估及預警技術平臺,再通過數據分析去研發適應湖南省海綿城市產業發展的雨水利用、水質處理與自然生態修復材料及設備,這樣才能推動一個“海綿城市”長遠健康的發展。

        與焦勝院長的“規劃”角度不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陳永華則帶著豐富的“實戰”經驗,講解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污水“生態處理”。陳永華表示,污水可以不依賴“動力”凈化,土壤、植物也可以實現水的自我凈化。

        長沙市星沙縣松雅湖的水質凈化也是陳永華和他的團隊在負責。對于排進湖中的城市污水,他將河道分為多個段落,第一段為“植物塘”,用水草等植物將水中的漂浮物等過濾;第二段是潛流人工濕地,這里也通過植物再次凈化水源;第三段才是景觀塘,水質基本達到凈化標準。

        連線·“海綿化”嘗試

        望城區推進20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

        在長沙市獲得“試點”之前,已經有多個項目開始嘗試“海綿城市”理念的建設。

        位于長沙市雨花區武廣新城片區的沙灣路,是長沙市第一條在道路綠化上進行“海綿城市”理念試點的道路。沙灣路勞動路至曲塘路段,道路兩側做了淺草溝設計,可以收集雨水,植被下的土壤也進行了分層,最底下的是礫石層,顆粒大而且空隙足,可以蓄住水源;往上一層是砂層,接著鋪土壤,然后再覆蓋植被。

        在覆蓋層中,還安裝了有孔的軟式透水溢流管,當土壤中水分達到飽和時,多余的水會滲進與市政排水管網相連的溢流管,流進地下排水管。

        同時,長沙市望城區作為我省首批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目前正推進一批海綿城市樣板項目,初步確定示范項目20個,著力構建完善的海綿系統。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