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畫之鄉戶縣、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村民自治條例《呂氏鄉約》誕生之鄉藍田、《秋菊打官司》拍攝之地隴縣,每個鄉村鄉賢文化各具特色,根據自身特點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戶縣農民畫《爺孫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在全國的宣傳,六年來進行農村環境治理,戶縣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和農民畫一樣的美麗鄉村;藍田縣以建設“人文山水藍田,絲路生態慢城”為目標,大力弘揚鄉賢文化,倡導文明鄉風,滋養社會主流價值觀,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來,隴縣一直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將文化、道德、法治真正地融入鄉村,在隴縣,農村耕讀文化、民俗風情、地域特色都構成鄉村文明的重要內涵,以此為抓手,隴縣打造一村一韻、一村一景,做到村村有看點、有民俗、有文化。
【美麗鄉村建設一】讓鄉村美麗如“畫”——戶縣農村環境治理調查
環境也是生產力,它的好壞是評價一個地區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形資產。中國農民畫之鄉戶縣在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中創新制度,推行精細化考核,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和農民畫一樣的美麗鄉村。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在全國的宣傳,戶縣農民畫《爺孫仨》被更多人熟知。在這張農民畫中,孫子給父親擦背,父親給爺爺洗腳,尊老愛幼,和諧悠然,一個美麗文明的戶縣鄉村躍然紙上。
西安市戶縣在秦漢時期就是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屬地,現如今,在六年的農村環境治理之后,這里已經成為優美宜居的西安“后花園”。
1美麗鄉村一幅畫
“我前一陣去上海的女兒家待了一段時間,回來的時候一到村口,看著街道上又整齊又漂亮,我心里美得很。咱農村現在的環境不比城里差!”戶縣祖庵鎮紙屯村書記姜經嚴說。
“這幾年村里的環境是大變樣了,以前農民倒垃圾是想在哪兒倒就在哪兒倒,村里的垃圾堆特別多,一條大街道從頭看不到尾。”記者偶遇村民梅興民正在收拾自家菜園子,說起村里環境的變化他侃侃而談,“現在村上有了固定的保潔員,負責打掃街道,收集每家門前垃圾桶的垃圾。你說地上這么干凈,人家又給你說了垃圾往哪倒,這誰還好意思搞破壞哩!”
戶縣在2010年通過全國衛生縣城驗收之后,就在全縣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現在農民已經養成了維護環境衛生的習慣,可是剛開始的時候有很多困難,有些清理工作群眾也不理解。紙屯村最初清運建筑和生活垃圾難度大,有些農戶的秸稈隨意堆放,村上的領導班子一戶一戶清,堅決落實保潔制度,讓凈化、綠化、美化的美麗鄉村有了好的開端。五川道村開始整治時缺乏啟動資金,女書記任蓮蓮把自家的賣豬錢拿來用,有次摔傷了還拄著拐杖和村民們一起搞衛生。嚴格的衛生制度、“硬邦”的干部隊伍是戶縣農村環境治理的有力保障。
建設美麗鄉村,戶縣將其列入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工程,通過道路、房屋改造、排水處理等的改造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也通過建立一系列制度提高農村管理水平。縣上堅持每年召開兩次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推進大會,并將這項工作納入到了各鄉鎮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從2011年起,戶縣縣財政每年列支500萬元用于農村環境整治。現在,戶縣全縣70%的村建成環境衛生一類村,農村無害化廁所達到農戶總數的6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