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就是要在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推進發展,增強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保護生態與提升黃金水道功能并不矛盾。隨著人們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長江流域目前集航運、供水、發電、防洪等多種功能于一體,這固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環境風險所帶來的危害性以及由此引致的修復成本日益加大。要徹底扭轉這種狀況,就必須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在提升黃金水道航運等功能中,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力度,加快制定綠色船型的相關標準和規范,促使和引導傳統船舶加快轉型,促進由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等為支撐的綠色水運以及由長江沿岸濱水景觀帶為支撐的綠色旅游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新增長點,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經濟體系,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最小限度地影響和最大限度地恢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
長江經濟帶覆蓋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環境質量關系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小覷。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具有強大的涵養水源、繁育生物、釋氧固碳、凈化環境功能,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是子孫后代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由于人口密度大、開發強度高等原因,長江流域正面臨著濕地面積萎縮、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環境污染嚴重、一些大城市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突出等嚴峻挑戰。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種特殊屬性,決定了提升黃金水道功能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是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推動長江流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增加流域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補齊流域綠色發展短板,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促進長江岸線資源有序利用,切實改變黃金水道左右岸化工企業密布、“黑碼頭”叢生、污水暗流的發展格局,有利于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實現長江流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的辯證統一。
區域品牌是一個地區的區域特征和整體形象,是區域信息的載體,是一張“區域名片”,同時也是一種巨大的無形資產。多年來的粗放式開發和分割式發展,使得長江流域在人們印象中逐步形成了這樣的區域特征和整體形象:綜合實力強、發展潛力大,但同時也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沿江工業發展各自為政、沿岸重化工業高密度布局、產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上中下游產業同構現象突出、港口碼頭無序建設、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供給趨緊、垃圾異地傾倒現象日趨增多、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等問題,這愈來愈影響著長江流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棋局中充分體現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綠色經濟帶,有利于推動長江經濟帶加快形成綠色化、一體化、國際化的新的區域特征、品牌內涵和視覺標識,有效提升長江經濟帶在國際上的良好區域品牌效益和綠色國際競爭力。重點舉措包括:一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在長江經濟帶內聯合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綠色化、智能化制造業集群。二是要瞄準國際標桿,協同將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綠色城市群,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的綠色化現代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創新基地,將成渝城市群建設成具有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和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長江水系龐大,提升黃金水道功能需要尊重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協調處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關系。由于沿江各地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等的影響,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的現有區域合作機制還較為松散,還缺乏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和協調性的大區域合作平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健全,多式聯運發展滯后,江海聯運和干支聯動亟待加強。同時,長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還存在著“多龍治水”局面,上中下游地區資源、生態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建立。環境污染的外部性決定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需要上中下游地區打破區域分割,共抓大保護,建立起多層次的協商機制。這有利于推動上中下游開發地區、收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長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通過協同治理,努力將黃金水道建成上中下游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綠色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