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國家中心城市、簡陽入蓉……這一系列重大機遇,將造就怎樣的成都?目前,成都市規劃管理局牽頭已正式啟動新一輪《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編制工作。
10月28日,《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公眾意見征詢會在成都市規劃館召開。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首次向社會公眾介紹了《規劃》編制的思路和重點研究內容,并邀請全市多個政府部門、公眾代表等提意見和建議。
目標指向“高大上”
2300年以來,成都城址未變、城名未改、中心未遷,但城市面貌不斷更迭:
兩千多年前,兩江環抱、三城相重;50-70年代,工業基地建設,奠定了環形放射城市格局;80年代,打破了單中心結構,并設置了多個副中心;90年代,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向東向南發展,市域形成三個圈層結構;21世紀,城市圈層向扇葉狀布局轉變,開始在三環外建設副中心……“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等重大任務的發布,成都現有格局顯然已不能支撐未來的發展。”成都市規劃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一輪城市總規,應體現成都提升參與國際分工協作和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能力。
此外,隨著簡陽交由成都代管,成都市域面積增加至14334平方公里,市域人口增加了約150萬,也要從更大區域統籌城市發展,構建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
加之天府國際機場啟動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正處于加快建設進程中,未來成都市發展能級、發展方向、功能布局以及區域發展格局將發生巨變。
將統籌考慮37個區(市)縣
據悉,為了讓規劃既體現戰略性又有可操作性,本次規劃將由“國家隊”+“地方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方案。
“我們從人口、經濟、生態、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對現行總規的實施情況進行全方位系統評估后,發現城市發展尚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城市公園建設滯后、公共交通覆蓋不足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人表示,針對發現的問題,前期已開展了與總規相關的十余項專題研究。
根據初步制定的思路,成都新一輪城市總規,至少要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全面落實國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突出城市規劃的區域統籌作用、突出城市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突出城市總體規劃的剛性管控作用、突出城市規劃對專項規劃編制的引導作用。
如何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在更大區域尺度重構和跨區域協調產業發展,將是其中的重點與亮點。
成都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在更大區域尺度重構,將打破成都市傳統的單核集聚發展模式,將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全市域范圍以及雅安的雨城區和名山區共37個區(市)縣統籌考慮,構筑網絡化的大都市區。同時,在現有城際鐵路基礎上,將新增多條都市區內城際鐵路,實現各城市間1小時的互通互達,并加強鐵路和高快速路通道建設,讓大都市區與省內其他城市的聯系更加便捷。
建議聚焦文化、交通和生態
當天,針對《規劃》初步方案,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等20名代表等紛紛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文化、交通、生態等都是其中的高頻詞。“成都歷史文化豐富且具有生命力,可是現代建筑中成都符號卻越來越少。”成都市政協委員鐘鋰提出,希望規劃可以把成都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中,同時要為醫療、教育、養老等留足公共空間,同時講究東南西北各方平衡。
還有代表提出,以往的城市規劃中沒有把交通發展考慮到位,導致今天出現了交通擁擠、停車難等問題。因此城市交通建設規劃一定要考慮長遠,“可通過修建地下通道緩解路面的交通壓力。”“成都每年季節性缺水已達到3個月,如果再加上新城區建設,成都的水資源環境其實不容樂觀。”在西南民族大學的代表張文看來,在水資源壓力超載的情況下,城市總規應考慮如何延長水資源停留在成都的時間,“保護成都的水資源環境,這可能是成都未來發展的一個核心。”
據悉,主辦方已公布了新版總規的微信公眾號(“共繪美好成都”),以期公眾能更便捷地參與到規劃的編制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