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傷害一片紅柳叢,阿里地區調整雅莎灌溉工程設計方案,為此不僅延長了工期,還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和難度。
“水渠為紅柳讓路”,是我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一個縮影。
今年10月5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在拉薩市調研項目建設時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綠色發展、文明發展,推進我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最大貢獻”的重要指示,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底線、紅線、高壓線,狠抓制度建設,完善環保規劃,嚴格環保執行,切實保護好西藏的碧水藍天。如今,生態和環保,已經成為我區發展進程中最響亮的關鍵詞。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回望過去的五年,我區發展的腳步,始終與“美麗”同行。
保護優先——
高原生態屏障功能穩定向好
每年初冬,在被譽為“拉薩之肺”的拉魯濕地,隨處可見成群的黑頸鶴、黃鴨在悠閑地覓食和棲息。
目前,西藏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面積占到了全區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拉魯濕地和全區許多自然保護區一樣,保護措施不斷細化、保護設施不斷完善,生態功能進一步擴大。
前不久,自治區水土保持局與西藏城投公司簽訂了一項關于“市政項目建設同時預防水土流失”的協議。目的是讓市政建設的相關單位樹立水土保持意識,預防水土流失。
像這樣的措施,還有很多很多。
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以來,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成效顯著。保護先行、生態先行,已經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報告顯示:高原生態屏障功能穩定向好,西藏仍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一組組權威數據是最有力的注腳——
高原生態系統整體穩定,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近20年來,高原生態格局的變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蓋度呈小幅度上升,覆蓋度增加的區域面積占全區國土比例66.5%,生態系統結構改善;
沙化面積減少,工程區風沙治理成效顯著。防沙治沙工程實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71萬公頃,年均減少1.53萬公頃。極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轉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觀測區的統計結果表明,災害性沙塵天氣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退牧還草促進了草地恢復,提高了農牧民收入。工程區內植被覆蓋度比工程區外高9.9%至22.5%,平均提高16.9%;
農牧區清潔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農牧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新型清潔能源使用率達65.6%,減輕了對林草生態系統的破壞;
天然林與自然生態區保護初見成效,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性增長。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0.9%。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37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3.9%。受保護濕地面積430.8萬公頃,占全區濕地面積的65.98%。珍稀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群數量增加顯著;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步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穩定向好。生態系統水源調節作用波動中提升,工程實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養水源功能穩定保持;生態系統防風固沙作用開始發揮,主要風沙區沙化強度減弱;生態系統碳儲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穩中有升。
綠色發展——
釋放生態文明建設“紅利”
綠色發展,制度先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2009年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查通過《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將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工程,規劃總投資155億元,實施三大類10項工程。截至2015年7月,《規劃》已落實投資71.2億元,啟動了3大類10項工程建設。
近年來,我區先后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等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規章,逐步建立起具有西藏特色的環境法制體系,使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逐步邁入了規范化、法治化軌道,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
在一直嚴格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一支筆”審批的基礎上,從2014年起,自治區每年對全區74個縣級政府環保工作進行全面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領導干部提拔任用等掛鉤,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環保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