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重慶市森林覆蓋率已達45% 在全國排名22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15  

        生活在重慶這座城市里,你有沒有感覺到,我們身邊的綠樹越來越多了?是的,這不僅僅只是你的感覺,權威數據告訴你,我們身邊的綠色真的多了不少。10日,市林業局召開“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林業公報”通報會,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15年底,全森林覆蓋率已達45%,比“十一五”期末增加8個百分點,在全國排名22位。截至2015年底,林業生態服務功能評估價值達到3068億元?a-1,林業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和生態功能不斷增強。

        森林覆蓋率已達45%未來還會繼續上升

        “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地面積6551萬畝,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33萬畝;森林面積5562萬畝,比“十一五”期末增加988萬畝;活立木總蓄積19700萬立方米,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72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5%,比“十一五”期末增加8個百分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森林覆蓋率在全國排名22位,在西部排名3、4位左右,而在未來5年,森林覆蓋率還會繼續上升。

        別小看這8個百分點的上升,卻需要林業人付出不少的艱辛和努力。就拿天然林資源的保護來說,就落實了管護人員15000余名,管護面積從“十一五”期末的4236萬畝增加到4505萬畝。

        全市空氣負氧離子平均濃度980個?cm-3

        全市森林的增加,我們不光眼睛能看到,我們的鼻子更能感受到。根據市林業局發布的權威數據顯示,全市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年平均濃度從2011年的777個?cm-3增加到2015年的980個?cm-3,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年平均濃度較大,生活在這里的市民會感覺空氣更清新。

        已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再次現身

        我市森林及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也已有41個,面積1067萬畝。雪寶山、陰條嶺、五里坡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全市林業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6個。

        市林業局還實施了崖柏、金佛山蘭等一批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發布了重慶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加強了黑葉猴、金絲猴等珍稀瀕危物種的就地保護及其棲息地恢復,境內再次出現小天鵝、中華秋沙鴨等珍貴鳥類蹤跡。出此外,還進一步充實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23處。

        全市有濕地公園26個濕地面積310萬畝

        重慶雖然是個大江大河的環繞的城市,但不但讓市民更加的親水,而且它還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生態平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有著“地球之腎”的美名。

        根據市林業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全市濕地總面積310萬畝。其中,自然濕地(即湖泊、河流、沼澤)131萬畝,占濕地總面積42%;人工濕地179萬畝,占濕地總面積58%。我市建成濕地自然保護區12個(即市級1個、區縣級11個),比“十一五”新增3個,總面積116萬畝。建成濕地公園26處(即國家級20處、市級6個),比“十一五”期末新增國家濕地公園13處、市級濕地公園4處,面積37.2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35.49%。截至2015年底,全市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價值481億元?a-1。

        110萬畝石漠化完成綜合治理

        我市的地質地貌也有著自己的特色,根據市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巖溶地區土地面積約4908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9.7%。其中,石漠化土地1343萬畝、潛在石漠化土地1307萬畝、非石漠化土地2257萬畝。我市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造林110萬畝,涉及17個區縣(經開區)。

        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很快就顯現出來:根據對10個區縣的連續監測,我市的水源涵養功能平均提高11%,表徑流、泥沙含量平均減少11.5%-47.2%和13.7%-34.5%,水土侵蝕模數總體降低17.2%。

        市民積極參與“尋找最美森林氧吧”

        為了進一步提高市民對大自然、森林氧吧的認識,推進生態文化載體建設。我市連續開展了兩期“尋找最美森林氧吧”公益行動,市民積極參與,評選自己心中最美的森林氧吧。截至2015年底,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5個單位獲得“中國森林氧吧”稱號,彭水縣摩圍山景區等10個單位獲得“重慶市最美森林氧吧”稱號,城口中國亢谷景區等10個單位獲得“重慶市最美森林氧吧”提名稱號。

        除了評選活動外,我市還積極完成動、植物觀賞、陳列、教育園地建設。截至2015年底,累計建成林業系統植物園2個、野生動植物陳列館1個、森林和濕地類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3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1個、古樹名木14963株,以及“全國生態文化村”19個、“重慶市生態文化村”7個、“重慶市綠色新村”6個、全市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以及縉云山觸摸屏和手機微信系統下科普知識自動語音講解系統,培訓云中漫步自然講解志愿者116名。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