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全力提升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功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2-23  

        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首次明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十三五”推進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點應圍繞區域合作、創新驅動、實體經濟、內陸開放、兩型發展,在中部地區全面崛起中擔起重任,在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挺起“脊梁”。

        打好“合作牌”,全面融入國家戰略布局

        一方面,武漢要通過加快改革和發展,進一步增強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實現城市產業能級和功能能級的提升,從而真正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認同感的核心城市。另一方面,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寬廣視野出發,強化武漢作為核心城市的使命感,進一步增強對整個區域的融入意識,進一步擴展武漢服務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全面崛起的功能。全面深化武漢與長沙、南昌、合肥等四市合作機制,協同發展,共同建立一個“多心組團、分層輻射”的長江中游城市群。進一步加強武漢、鄭州兩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合作,溝通南北,加強與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區的經濟聯系,強化提升京廣發展軸地位。推進武漢和上海、重慶三城聯動,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

        打好“創新牌”,打造動能轉換新引擎

        武漢及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勇于承擔國家試點任務,深入開展先行先試,先后出臺了“黃金十條”“青桐計劃”“創業十條”和“城市合伙人計劃”等,形成了創業、人才、資本政策“三位一體”的發展新環境,2016年,完成企業總收入超萬億元。下一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應對標國際知名的科技創新中心,找出差距,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跟蹤一批事關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支持光電子、信息、生物、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基礎研究領域,研究和培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參與全球創新活動,引進和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必然要在全球范圍內集聚人才。武漢市應進一步塑造包容有序、海納百川的國際性城市的形象,利用好武漢高校密集的優勢,加快推進武漢建成世界知名大學城,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學生,讓武漢始終保證百萬人左右的年輕化、知識化的人員力量。

        打好“實體牌”,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

        加快提升大光谷、大汽車、大臨空、大臨港的先進制造業能級,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借助武漢大專院校眾多、高層次創新人才薈萃的優勢,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在做大做強光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同時,重點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中心的研發和示范應用,推進大光谷與大汽車、大臨空、大臨港的融合。鞏固提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地位,這是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獨特優勢,加快彌補航空、水路、鐵路和公路多式聯運功能銜接不夠的短板,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機器人裝備、能源環保等產業,努力建設成為中部地區裝備制造發展的新引擎、新增長極。不斷強化武漢高端服務功能,努力打造全國科技金融產業基地,在鞏固和提升區域綜合性金融中心的同時,充分利用好武漢金博會平臺,促進科技與金融融合,打通科技金融“最后一公里”,打造國家級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工程設計之都建設,積極探索“兩型+設計”之路,使武漢市成為國家級的綠色工程建設方案提供基地,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綠色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打好“開放牌”,推進內陸地區對接“一帶一路”

        武漢城市走向國際化,一是依托武漢高效的政府服務力、良好的環境承載力、廣闊的市場潛力、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建設輻射內陸的高效物流平臺、國際化的城市環境,在擴大內需背景下,打造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成為跨國公司競相進駐的戰略要地。二是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規避內陸城市的空間和物流劣勢,充分發揮武漢在信息服務外包等方面的優勢,打造內陸承接國際離岸外包高地。增強武漢內陸對外開放的平臺功能,推動武漢成為中部地區與世界在文化、商貿、投資等領域交流合作的橋梁。地處內陸的武漢,沒有沿海配置全球資源的地利之便,要推動大開放,要集聚利用各種外事資源平臺,充分發揮湖北(武漢)自貿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區和在漢的外資銀行、跨國公司區域性總部、外國總領事館等平臺作用,服務中部地區對外開放。

        打好“兩型牌”,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武漢應將“大河對話”作為長江經濟帶對接“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把“大河對話”論壇上升為全球性、常態化論壇,打造世界大河文明對話平臺,形成大河流域對話的長效機制,借鑒歐美國際大河流域保護經驗,推進“一帶一路”大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講好“一帶一路”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故事,傳播好“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聲音,推動內陸文明、大河文明的復興,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在低碳發展方面,至2016年11月底,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占全國80%左右,成交額占80%以上。把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做大做強,探索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碳市場和碳金融合作,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系省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